A21: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梦的起点
季节

  □ 季节  

  1983年春天,同在上海鲁迅艺术学校求学的李达、杨建明和我,相约游豫园并留影一张,今年3月我将黑白老照片上传微信,奇迹来临,通过共同的朋友牵线,我们三人喜相逢。我和李达,杨建明三人曾是同桌,也曾同为嘤鸣文学社的成员。这张老照片,让我回想起了30多年前嘤鸣文学社的往事。

  1982年下半年,上海鲁迅艺术学校在上海开办,当时有文学创作班、电影艺术班、戏剧表演班、儿童文学创作班等等。鲁迅艺术学校的校长是位个子不高但很有艺术才华的穆尼老师。在开学典礼上他讲到,第一届鲁迅艺术学校是在延安办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很多很多艺术人才,第二届办在上海,就是要为“文革”后断层的文化、文艺界培养人才。这让当时的我们欢欣鼓舞,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

  1984年5月25日,大多数同学舍不得结业后的分手,上海嘤鸣文学社应运而生。我任文学社社长,李开坤为嘤鸣文学社刊物的主编,我们还特聘穆尼校长为我们的名誉社长。300多名鲁迅艺术学校和社会上的文学青年成为首批嘤鸣文学社的成员。值得一提的是,永远留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也曾是我们嘤鸣社的社员。当年5月的文学报、青年报、上海工人报等媒体还报道了文学社成立的消息。

  当时,我们邀请知名作家和诗人王宁宇、黎焕颐、沈寂、刘崇善、张锦江、王安忆、顾浩君、庄稼等人为嘤鸣社顾问,请他们定期为社员上写作课。我们的活动地点大多在四川中路元芳弄小学和当年上海电视台隔壁的南京西路小学。

  1984年9月8日嘤鸣文学创刊号顺利出版,之后两个月左右出一期刊物。普通的油印纸叠加装订成册,现在看起来很老土,但在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极为珍贵。每个社员都将社刊视若珍宝,手捧着自己亲手写的文章变成的铅字油印本,喜极而泣。这种感受现在的青年是无法感受到的。

  上海嘤鸣文学社为我们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文学梦。经过几年的打磨,多数社员的写作水平不断见长和提高,作品不断在社会各大报纸和刊物上发表,很多社员纷纷进入报社当了记者编辑,有的还成为作家诗人。

  因为年代久远,还有很多当年的社员如今没有联系上,但我相信他们依然爱着手中的笔。

  我们在找寻你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文学梦的起点
远去的游戏
惠风和畅
我家的“成语娃”
请等一等老人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1文学梦的起点 2019-04-20 2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