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清
103岁的黎锦扬教授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文学戏剧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文学艺术上建树颇多,是个名扬国际文坛,誉满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成名作《花鼓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被改编成音乐剧和电影,首创将描写中国人形象的作品搬上纽约的百老汇大剧院。黎教授是中国人中第一个打进百老汇的华人作家,从此开创了中国人在百老汇演出的先河。
五十年代以前,在美国的中国人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哪个作家描写早期生活在美国底层的中国劳工阶层,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在异国他乡鲜为人知。黎教授注意到这点,他用英语写的几部长篇小说就写了早期到美国谋生的华人及华工修筑铁路的血泪史,从而中国人吃苦耐劳、聪明勤俭的品格就在海外人士的心中定格。
黎教授出生于湖南湘潭,在家中排行最小——第九,他好几位哥哥在中国文坛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三十年代被称为流行歌曲教父的黎锦晖就是他四哥。黎教授自己在2013年97岁时,被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总会授予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第一次见到黎教授是在一个作协会上,2001年的8月,在北美南加州华人写作协会的餐会上,黎教授出席并发表讲话,他鼓励大家多多写作,他说,他到目前为止,已几十年了,还在吃他第一部长篇小说《花鼓歌》的版税,以此激励我们勤奋写作。之后,在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聚会上又多次碰到黎教授。
2004年2月,时任圣谷作家协会创会会长及蒙市文化艺术委员的刘於蓉女士,和时任北美南加州华人写作协会副会长的罗思凯大姐,两人在洛杉矶的侨二中心联合举办新书发表会,罗思凯叫我担任大会秘书,那天黎教授也到场,并发表了感言。时隔几天,刘於蓉和罗思凯作东致谢,邀请我们四五个和新书发表会有关的人士,在蒙市828酒家相聚,其中就有黎教授,自此和黎教授相熟。
2006年,我把发表在《星岛日报》副刊“阳光地带”上的专栏文章《中国城风情》结集成册,请黎教授作序。当我去拿写好的序时,担任好几个作家协会顾问,经常出席各种会议、活动,还要每天长时间笔耕且已90岁的黎教授,放下手边繁忙的工作,抽出他非常宝贵的时间,和我谈了很长时间。
他说,写作就要这样——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笔耕不辍,持之以恒;还说我在中国城工作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近距离观察中国城新老移民不畏艰难、勤劳刻苦的特性,把他们写出来,让世人对我们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及我们在异国他乡的打拼、奋斗,多一层了解。
后来黎教授又谈到他自己,他说,为了纪念华人对世界的贡献及牺牲,目前他正抓紧时间赶写电影剧本——《华工血泪史》,中国的潇湘电影集团已找他联系过,准备摄制成电影;同时他还在紧锣密鼓地将他的长篇小说《金山姑娘》改编成剧本,不久也将搬上银幕。最后,黎教授说,完成这两部作品后,他计划继续创作及改编他另几部小说为电影剧本。
黎教授的这番话,让我感触良多,黎教授已是个耋耄老人了,理应放下一切工作,颐养天年。可他仍对挚爱的文学事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着,他这种执着专注的敬业精神,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