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亚宁 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经过搭框架、打基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5年成绩单”最新出炉:重大基础科研有成果,实质性关键技术有突破,科技体制改革在深化,“硬科技”创业浓度高……无论单项还是总分,上海表现都是“优+”。
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都镌刻着上海智慧;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2014—2018年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中有11项出自上海;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上海科创瞄准产业上的皇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向科学创新前沿,离不开高精尖的科研设施。五年来,上海系统布局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形成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
走进张江,一片令世界瞩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拔地而起,一道道“科技之光”照亮勇攀科学高峰的艰险前路。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启动。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领先全国。
突破“卡脖子”,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必经之路,更是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器”。五年来,上海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的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中微、上微的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充分激发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活力,已有32个药品获批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创新药GV-971完成临床试验,联影获批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创领获批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微创获批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
先行先试、改革求变。五年来,上海不断推进科技体制地方配套改革,发布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张江科学城不断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首轮涉及“五个一批”73个项目全面开工,32个项目已完工。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告诉记者,今年将推动张江实验室总部研发大楼、绿谷全球糖类科学研发中心等约80个新一轮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正在朝着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科学城迈进。
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1.0升级到3.0,九城交互投资总额达6676亿元,注册企业数超过7万家;面向“一带一路”,上海设立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技术转移中心;面向世界,上海在全基因组蛋白标签、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领域,积极探索发起国际合作,为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做好前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