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共有三台剧目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昨晚,舞剧《东坡海南》演完后,朱卫照例带着同事们进行最后的清场工作。对话机里不断传来“各方汇报”,直到外场内场三十多个点统统“清理完毕”,朱卫才在主控台按下了关灯键。灯火辉煌的“水晶宫殿”熄了灯,在夜幕下静悄悄地“睡”去。
朱卫算得上是大剧院元老级的职工了,1998年上海大剧院正式落成并开放时,他就已入职。从最早的安保工作做起,外场巡逻确保安全问题,内场检查通道是否畅通、设施是否完备……21年来,他几乎轮转过所有安保岗位,见证了大剧院的发展,也守护着“水晶宫殿”的日与夜。
作为常年承接大规模演出的剧院,上海大剧院的安保工作远比人们想要繁重复杂。在安保办公室里,朱卫翻出他们的工作日志:2016年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带着4台剧目来沪,从电力空调设备的检查和巡查,到合理调度车辆停放以及现场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工作小结就有满满五六页纸。
“在剧院做安保,和其他任何行业或领域都不同,除了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外,还要时刻保持服务精神。”朱卫说。有时,他们需要充当“救火队员”,巡查时发现哪里有立面松动和脱落,要快速拉起警戒线,通知工程部前来维修;有时,他们得化身“福尔摩斯”,有孩子走丢了,他们要循着蛛丝马迹第一时间将他们送回母亲的怀抱。
夏天的演出常会遇到雷暴雨,2016年8月音乐剧《妈妈咪呀》散场后就是一阵暴雨,有第一次看音乐剧的孩子,写作文记录了安保叔叔的细心和贴心:“他们在剧场大厅辟出了专门的休息区域,让我们在这漂亮的剧院里等待雨小一些。他们还拿来了几把大黑伞,把没带雨具的人‘摆渡’到马路上,还有叔叔专门帮着拦出租车。”
暴雨也会为搭建外景的演出带来隐患,户外歌剧《魔笛》演出时,舞台就是搭在大剧院的广场上。高高的钢筋立柱架起雨棚,护住高精尖的灯光音响设备,也确保演出顺利进行。虽说,正式演出时,老天很是帮忙没下一滴雨,但演出前两日还是经受了风雨的洗礼。有积水将半透明的塑料雨篷压弯,为防止积水突然泄下,朱卫和同事们又变成了“蜘蛛人”,爬上高高的立架,一边用虹吸管把水引下来,一边用瓢将水舀出。
不仅仅是上海大剧院,在上海,每个剧院都有一批像朱卫这样的安保,他们是剧院最后关灯的那个人,他们是不分日夜坚守在剧院的“守门人”。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