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PM2.5浓度锐降
位于上海崇明国际生态岛最东端的东滩湿地水草丰美,不时有白色的鹭鸶从芦苇荡中飞向远方,东滩站就坐落在这里。它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复旦大学等多个单位共筹共建,市气象局负责管理运行。
在东滩站二楼,海量实时观测数据在蓝色表盘上不停跳跃,它们分分钟内便被传回上海市气象局。“从东滩站十年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东滩的生态环境质量非常优越,PM2.5浓度始终低于30微克/立方米。2008年至2015年的PM2.5年平均浓度基本在20-30微克/立方米,近三年则锐降了约50%。”环境气象中心主任许建明指出,这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政府自2014以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时间点高度契合,充分显示出长三角城市群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许建明表示,东滩站监测数据显示,近3年崇明岛的PM2.5浓度水平已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
长江口大气监测“卫士”
十年前,工作人员踩着泥浆、扛着设备,一步一步挪进来,才搭建起这个观测站。十年后,东滩站已是“气象现代科技”的缩影。面积约一百平方米的观测站楼顶,分布着各式各样或白色、或灰色的观测仪器——面积不大,却包含了地面气象、反应性气体、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四大观测系统。其中,有三个“长相”相近的仪器格外显眼,从上到下主要包括半圆状的采样头、主体支架和底部三脚架,它们就是用来测量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的仪器,也是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中大气气溶胶的数据来源。
“东滩站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东海交界处,远离城市中心,周边无自然和人为污染源。”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监测分析科副科长高伟介绍,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东滩站可以监测城市群背景下的大气成分背景浓度变化、海陆气相互作用以及污染物长距离输送等物理化学过程,对于区域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大气、环境、生态等跨学科研究有重要意义。经过十年的建设,东滩站已是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滩站还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该站的数据,环境气象中心和崇明区气象局连续多年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崇明岛生态气象监测信息专报、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资源监测公报、东滩生态村居住空气质量评价、东滩沿海风能资料评估等,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