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禾城已渐闷热,全国晚报总编增强“四力”大型采访活动两天的密集采访,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深记者们都有点吃不消。车行途中,嘉兴日报报业集团的同行仍然不肯放过宣传嘉兴、宣传嘉报的机会,在一位帅小伙的强烈推荐下,记者关注了“嘉视觉”微信公号,当打开影像报告《双城记——聚焦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时,这一画面和稍带夸张的标题,令人印象深刻。
市政府的官网上这样介绍嘉兴:嘉兴位于长三角中心腹地,“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紧密连接长三角各地,乘坐高铁20多分钟就能抵达上海虹桥枢纽,距离浦东、虹桥等国际机场仅1小时左右车程,沪乍杭及通苏嘉甬铁路建成后,嘉兴与周边四大机场链接,空铁联动将有更大发展。作为来自近邻上海的媒体记者,来到南湖之畔,尤其关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嘉沪双城近年来又有哪些密切互动的元素。
环境联治 魅力展现
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东,远远就能看到一面白墙上写着两行大字:“世外桃源最美村庄 王祥里”。王祥里是诗人徐志摩的祖居地,白墙黛瓦,花红柳绿,红色的塑胶步道与碧绿的生态河道环绕四周,一派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莲花池、伯通桥、桃花岛、村史馆、乡音阁,一步一景;妇女微家、文化礼堂、灼华民宿、农家乐、拓展营地,目不暇接。在村里的大食堂,记者碰到几位自驾游上海客人,他们喜滋滋地说,到这里半个多小时车程,空气清新环境好,农家土菜“鲜得来掉眉毛”!
多年前可不是这样,记者获悉,家庭生猪养殖曾经是这一带农民的主业,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病死的猪被村民图方便抛弃在水沟河道中。2013年初,一场不可承受的生态环境之痛让嘉兴与上海有了一个并不美好的关联。南湖区政府痛下决心整治环境,大力推进生猪退养,2017、2018这两年,王祥里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如今已成为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的浙江省3A级景区。
最近召开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设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如今的嘉兴,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41%,空气质量优良率82.9%,吸引了大批上海游客和置业者,“长三角绿心”的魅力不断展现。
文化共融 同枝花开
得名于嘉兴南湖乡马家浜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已有7000年的历史,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而上海青浦的崧泽文化正是其后继者,两地文化渊源深远。嘉兴文化名人辈出,近现代如徐志摩、沈钧儒、丰子恺、茅盾,皆生长于嘉兴,又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红船的红色文化,更是将两地的文化联系推向高峰。
在城西秀洲区,区委宣传部部长杨琳琳热情邀我们“有机会来看看秀洲的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秀洲农民画色彩斑斓,图案生动质朴。而临近的上海,同样有一个全国闻名的画乡金山。金山农民画与秀洲农民画,恰似民间艺术的一枝并蒂莲,在两地盛开。
嘉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程恩光说:沪嘉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像嘉兴与上海金山区的“金声嘉韵”戏曲曲艺汇演,已经成为常设文艺品牌项目。
文化的共融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在“最美田园小镇”世合理想大地,登台表演的双语学校孩子介绍自己是二年级时从上海转学来的;在售楼处,来自上海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是第二次来看房了,这里环境优美,生活习性相同,对楼盘“静安里”这个名字犹感亲切,而与她有工作联系的平湖张江科技创新区,也有一条虹桥路。
经济协同 风生水起
位于主城区的嘉兴经济技术开放区创建于1992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开发区增加了新动能。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志华介绍,嘉兴与上海,一个具有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一个具有强大的创新磁场,一个制造业基础扎实,一个现代服务业发达,地缘相近产业互补,去年以来沪嘉两地举办对接交流座谈会、各类推介会均达数百场,几乎每天两地都有交流活动。
如今,南湖区与上海合作平台已增至17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个,联合杨浦区成立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上海大学(浙江·嘉兴)产业研究院落户嘉兴科技城,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则在秀洲国家高新区创建。在周边,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创新园接连落地;在上海,杨浦区长阳创新科技园嘉兴南湖(上海)创新创业中心,大虹桥沪(嘉)善协同创新中心在加快建设。2017年,嘉兴全市引进上海科技创新载体18家,与上海签约科技项目154个,引进上海高层次人才317人,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在地”输出充沛的人力资源。正可谓接轨上海竞相发力,风生水起。
除了区位优势和较低的商务成本,南湖区在全国首推行业许可“一证化”,建立全国首个跨省政务服务一地可办模式——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两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助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记者不由想起“双城记”的卷首语标题:上海嘉兴,同船远航。
本报记者 裘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