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写的是一种错觉。错觉是什么?错觉就是认此为彼。诗人常常会错觉,会认此为彼。错觉错到最没治的,是武则天。她的绝句《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开头“看朱成碧”,就是错觉,而且是美到了无药可救的错觉。女子害了相思病,感觉色盲,把朱红看成了青绿。而这种女儿家的错觉,他人都可能体会到的。只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千古以来,也就武则天一人写出来了,可见她真是无与伦比。这么一个大女人,写出了女儿家的错觉。也可见,女人无论大小,到底还是女人。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也是写的错觉。句中所谓“香炉”,原本是指香炉峰,也就是庐山那座像香炉的山峰。李白诗里把香炉峰错觉成香炉了,自然紫色的云烟,也错觉成了紫色的香火。在李白的眼里,香炉像山峰,而不是山峰像香炉。这种错觉,造就了李白独有的诗美。杜甫也这样,他有两句称赞朋友的诗:“君来雪山重,君去雪山轻。”朋友的来去,让他感到了一种休戚相关的分量。他遥望雪山,错觉成朋友来去,雪山也会有变化。原本只有关他的轻重,他错觉成有关雪山了。张九龄也是。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仔细想来,也是一种错觉。“海上生明月”,可以说是直观的。“天涯共此时”,就未必了。保不定三十里以外,已然风雨萧瑟了。所以还是错觉。这错觉,非常美好,所以大家都传诵它。
再如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写离别,没写他自己的不舍和伤心,没写自己流到心里的眼泪,而是写酒杯前的蜡烛哭了,哭到了灰烬。他确认它是替他和她哭的。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他写宫女的凄凉,只是写凄凉的宫女,认定天上的寒鸦,一定是从昭阳宫那里飞来的,带着太阳的光辉、帝王的恩泽,好幸运。凄凉在诗里常是个好东西,很容易产生美感、错觉的美感。
孟浩然是个很伟大的诗人。李白曾说,“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的是真心对他的敬佩。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写得真是好。我到过那里,看到那里的山水景色,一下子就想起了它。很好的还有,千年之后,那里的景色竟然依然,竟然也只有孟浩然写得好。诗中有一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他说,旷野一片,远远连着天边。天太高了,旷野上的树,感觉很矮小。建德江很清澈,月亮掉在了江里,离开我这船上的过客,好近。这是真正好的诗句。它的好,正是非常精准地写出了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