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人轻浮、炫耀、多事、好表现,在上海话中往往会说“搿个人鲜格格”。笔者认为,“鲜格格”其实可以写做“轩格格”,其起源是吴语方言词“轩趷剌”。
事实上,在近现代许多文章里“轩格格”也被写作“莶夹夹”“忺格格”“鲜格格”“掀格格”等。清代光绪时的《周庄镇志》中写道:“少年好事曰莶夹夹。”薛理勇《上海闲话》中写道:“看伊忺格格的腔调,肯定又得到啥好处了。”
在明清时期吴语方言有关文献中,多见“轩趷剌”的用法(也写作“掀格腊”“轩格蜡”等)。明代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十》中写道:“转过一个轩趷剌的后生,道:‘老人家闪开,待我来。’”清代署名“落魄道人”的小说《常言道》中,还有一个名为“轩格蜡娘娘”的角色:“他母家姓轩,口音有些带格,因幼时头上生满蜡痢疮,因此叫做轩格蜡娘娘。”《常言道》中的人物多为谐音熟语,如“时伯济”谐“时不济”、“钱士命”谐“钱是命”、“施利仁”谐“势利人”等,可见,“轩格蜡”是当时常见熟语。
“轩格格”或“轩趷剌”后面的“格格”“趷剌”都是辅助熟语的后缀。清代乾隆时期的《昆山新阳合志》:“多言曰饶格喇,多事曰掀格喇。”至于用“轩”,还是“忺”“莶”“掀”“鲜”(还有说“儇”“妗”等),都各有依据。笔者以为,“轩”在古汉语中含义丰富,可译为“笑貌、舞貌、自得之貌(《康熙字典》)。”音准义确,可为首选。
不过,由于“轩”还有高大、伟岸的释义,也曾有词典把“轩趷剌”一词解释为“身材魁伟结实”。对此,2013年7月,程志兵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上刊文,对这种释义表达商榷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