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乒乓球的人,有时看单位同事的比赛,其兴趣不亚于国际比赛;特别是当比赛水平很高时,兴奋之情难于言表。看书也一样,当我看到老朋友姜宏新出的《杂话生书》时,特别有兴趣。原因可能就是新闻理论中所讲的决定新闻价值之一的接近性吧,但也不尽然,所以本人这里还想写些人生的比较的话。
作为1977、1978年考入大学的一代人,现在是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各行各业的骨干,回首人生,比较一番,正当其时。《杂话生书》中说,人生往往是在攀比中度过的:从小到老,比爸妈、比学校、比单位、比成就地位、比孩子、比健康长寿。诚然,有比较才能知不足,才能进步;不过有时不恰当的比较,也会人比人气死人;所以,比较是必要的,但也要适可而止。
闲暇时,自己偶尔也会与人比较,特别是会与姜宏老友相比,我们一起在苏州读中小学,一起到上海读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一起成为教授。两人似乎差不多,但我读了《杂话生书》后,感觉到差太多了。
首先,姜宏是书生兼医生,平时仁心妙手在实干,让无数个病人走下了病床。自己一次因打篮球左手腕摔成骨折,一次在打乒乓球后右脚痛风发作肿得穿不进鞋子,都去找他,结果手到病除,治疗一次就正常康复。姜宏医生领导的骨伤科是被评定为“全国重点中医临床专科”的。而自己仅是书生,具体说是教书匠,看看书、讲讲课,“舌耕”一番,理论到理论,收获在哪里,还靠学生自己修行。所以,明代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方为圣人。
其次,人生在世,读书明理做事,都可养家糊口,都在推动人类进步。但要产生更大更深远的推动作用,还需要著书立说。姜宏医生,在治病救人之余,出版了《谈笑往来》《穿越记忆》《纵横光影》《杂话生书》《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等书,发表了大量的医学研究论文和散文诗词等,得到专家前辈的好评如潮。相比之下,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通常只会在朋友相聚小酌几杯后,发些议论感慨,瞬间随风而逝。胡适曾经不无自豪地说:“我生平不治资产,这一部日记将是我留给我的儿子们唯一遗赠。”可见留下文字东西,于公于私都极其重要。
最后,从姜宏《杂话生书》中的人生感悟的境界上看,远比自己的要高尚。书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还有:“童年是幅画,少年是个梦,青年是首诗,中年是篇散文,老年是部哲学。”再有:好文笔一要写山写景,二要纵横古今,三要心灵感受。诸如此类,好多好多。而我呢,面对现在职场竞争的激烈,常对人说,古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结束,现在要加三十七计:“上级发怒我发呆”。在上级发怒面前,既抗争不了、又走脱不了、如还接受不了,只能发呆,保持心态平静。我们两人境界的高下,一看便知。
胡适的日记近年来很受学界青睐,原因盖出自胡适对日记的要求,有关于吾一生形实者;论事之文;论事之有重要关系者;纪游历所见;论学之文等。姜宏医生的《杂话生书》,在内容范畴上与胡适对日记的要求相近,相信也会得到读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