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浑身汗津津。倚窗前,听蝉鸣、闻广玉兰香。记趣三则,且当消夏“凉风”。
买 瓜
平日喜瓜果,夏天尤甚。
伏至,本地青皮绿玉瓜、菜瓜、西瓜纷纷登场。青皮绿玉瓜藤青、脐软、清香、手感略重为好。传说越近产地越贵,其实未必。今年,在附近菜场老杨的摊头,买6元一斤,到市区遇同等的7元一斤。隔壁水果店有貌似者,仅2元5角一斤。再三追问是否产自本地,卖者笑而不答。回家速尝,瓤色橘黄,似哈密瓜,硬而略甜,与本地瓜的蜜甜酥软不可同日语。
数日前,在市区买瓜送父亲,摊贩不知青皮绿玉瓜产自何地,欣然告之:我们金山(亭林)。其见买者来自金山,立马主动每斤减去1元,以示与产地同。买瓜自报户籍,竟有如此含金量。
蝉 人
窗下广玉兰盛开,蝉唱不断,鸟鸣其间,可谓:蝉噪显逾静,鸟鸣动暗香。
细听蝉唱,一尖细、一厚实,如组唱重唱,高者抑扬顿挫,低者意味深长,两者东去西来,忽高忽低;又似对歌,长鸣短吟,你来我往,无法比高下。于四楼居高临下,看窗外舞台热烈,又伴随如此音乐,快意盎然。
忽然记起,前天由楼下过,一少年站鸣蝉树下,仰面观望。我很好奇,急问为何?少年回答,老师布置作文,想近距离观察后,写“记蝉”。可是,只听蝉唱,不见蝉人,如何可记?我笑着说,以蝉喻人,心有蝉唱,其实已获点睛之笔。被我解题,少年欣然离去。遐想其回家伏案疾书,佳作面呈老师,一定获赞。
借 扇
如今以扇驱暑者甚少,殊不知过去全民皆扇,连电影院都每座必备,散场时,调皮少年随手撒扇,如蝶翩跹,其事历历在目。
不知何故,牢牢记得儿时的一首打油诗:“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若要问我借,请过秋后冬”。这是当年语文老师借题发挥,诙谐叙述一个穷秀才的窘境。而今再穷,也家有空调,不愁炎凉,可惜能借得自然风的扇子已过早消遁。
也有不同凡响。数周前,书法家朋友管继平约餐,临走,座中10人均获其题书折扇一把,十分雅致。坐观扇面王昌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云云,犹如凉风习习。此扇受于夏,又不以扇夏为业,时过境迁,连扇子“职业”都发生了巨变,十分感叹。亦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