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有年轻人抱怨自己缺乏存在感,心情因此欠佳,甚至情绪低落。有时又听到“刷存在感”,仿佛存在如变戏法一般是可以刷出来的,且有各种刷法。可见"存在感"是一个颇为流行且关乎心情的一个热词,值得一聊,围绕它展开的话题也值得各个年龄段的人思考。
那么“存在感”应作何解?在众说纷纭中我选择如下的释义:你察觉到具有价值的事物被你影响而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存在感。自我觉知也是存在感的一种形式。这个释义应该是积极的,即存在感的产生是以你自己的影响力为前提的,也即你有所作为,产生了影响,而为他人瞩目,使你感知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有些人老是觉得自己得不到关注,处于一种无名的状态,有如同无,于是就丧失了存在感。
显然,存在感的获得和丧失,跟自己与一个群体或与另一个个体的关系有关,与他在一个团体中的价值或对他人的意义有关。这就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和事业,以及友谊和爱情等等。富有存在感的人往往因得到他人的注意而自信满满。缺乏存在感的人显得自卑和不自信,说话无足轻重或干脆不说话。他们可能过于内向、低调、躲避、不合群、难以融入,甚至冰块脸,客观上被无视、排斥、落单和遗忘。
李宇春有支新歌的歌名就叫《存在感》,是她2016新专辑《野蛮生长》中的主打歌。词作者是中国台湾50后的女诗人李格弟,一向以思维跳跃著称:“云层肥厚 天地很宽/疯狂爱你 与你无关/真实过度 反变虚幻/无辜出世 野蛮生长/付出的爱 无须回收/能量不灭 终究轮回/一整年的暗淡/换十五分钟的灿烂/无聊到死的只好娱乐至上/愈来愈淡/愈来愈薄/存在感根本经不起/暴烈躁郁的刷手/青春无价 只好挥霍/存在感怎能随随便便/浪费给那些无感”。此歌抒发的是爱情中的存在感,歌词以戏谑和反讽,用“15分钟定律”来消解人生、存在和价值的宏大问题。“15分钟定律”出自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出名,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后来由迈克尔·弗洛克写成一本书名为《出位:十五分钟成名定律》,大概就是为了提高存在感的。
我本人对15分钟成名、网红、娱乐至上乃至娱乐至死都毫无兴趣,它们都无法触及存在感的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仍为至理名言。既然思考的主体是“我”,所以“我”必须存在。即使存在感遭到自我的否认或怀疑,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是这一思考的执行者。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如何提升自己并以能力来确证自己的存在。贝克莱大主教的“存在即被感知”其实也别有深意:被另外一个心灵所看见,才能证明某人的存在。反过来说,如果不被感知,那就可以视为不存在。如果说笛卡尔从主体自我的角度来肯定存在,那么贝克莱则从他者的角度确证存在。这对现代人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提高存在感,仍有深长的意味。从心理学层面来处理存在感问题,必须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认为,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基于目前存在感一词的流行和讨论,我倾向于从童年到青年再到老年,人生可能需要经过多个“镜像”阶段,也即不断地确立自我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在每个人生的转折和角色转换关头,都可能出现存在感的重新确立和失而复得。
有人如此来表达存在感的失落:“你生活着,却被漠视。你深爱着,却被轻视。你参与着,却被忽视”。如果真的这样,那确实有点悲催。那么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所处的具体环境。当年陶渊明在官场要为五斗米折腰,心为形役,完全丧失了存在感,于是他选择了离开。“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虽然稼穑艰难,内心却自由而安详。一个田园诗的大咖,就这样诞生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还是中国自然哲学在诗界的一位杰出代言人和践行者。而这一切,都因为他选择了可以获得充分存在感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