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高台跳水
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100万辆,而从那个高点之后,出口量不断下滑,到2015年降到73万辆。中汽协预计,2016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还将比去年下降10%,为64万辆。
如果要从客观上找理由,与下面几种情况有关:一是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加之汇率因素影响,使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和海外生产均受到很大拖累;二是传统出口市场萎缩,同时面临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我国汽车出口目前主要集中在拉美、俄罗斯、中东和北非等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市场风险比较大,市场需求也疲软,订单减少、取消甚至没有。传统汽车强国及一些汽车产业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汽车出口市场不断挤压;三是各种贸易壁垒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加重,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向部分海外市场出口产品时受阻。
当然,海外发展受困,更主要的原因还在自身。由于缺乏匹配的顶层设计,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战略上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操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系,产业政策也存在失灵的现象。目前,我国自主车企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等方面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占主导地位的国有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民营汽车企业则面临自主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等情况。正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出口的自主品牌汽车产品普遍存在“三低”毛病,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受到很大局限。同时,自主车企大多把精力都放在了仍处于增长阶段且赚钱较容易的国内市场,而对于开拓费力、增长乏力的海外市场则日渐失去兴趣和动力。
进口风光不在
业内人士曾将进口汽车称作中国汽车市场“金字塔的塔尖”。而如今,在整个汽车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的大环境下,进口车市场已不再是“风景这边独好”。
业内专家认为,进口下滑缘于库存压力。主要是因为跨国汽车制造商错误估计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对中国市场过于乐观,大幅增加供给。致使进口车终端库存压力凸显。自2014年7月起,进口车库存水平就一直处在上升状态。在高库存压力下,进口车市场供给开始出现调整态势,需求增速明显回落。随着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持续进入变革期,进口汽车市场也随之步入全面、深度调整。
在车企国产化持续推进的情况下,进口车市场正在被蚕食。相关统计显示,去年的国产车型至少代替了15%的进口车销量。在主要车企纷纷国产化的浪潮下,进口车市场将逐渐回归补充者的角色。
另外,造成进口车数量大幅下滑还有别的原因。近几年,中央倡导厉行节约,对腐败进行打击,出台“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狠抓公车采购标准,着手整治政府、军队用车,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进口车市场。不少准备买进口豪华车作公务车的政府、军队机关,都改而购买国产车。此外,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在购置税优惠、国五排放标准实施等政策推动下,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预计进口汽车市场需求继续下滑,但降幅有所收窄。还有一度需求旺盛的C、D级豪华车也出现负增长,这主要是居民收入预期降低,尤其是购买力较强的私人企业主变得谨慎造成的。
重新调整定位
应该看到,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性价比”优势虽然存在,但将不再明显;中国汽车出口将进入一个重大的调整期,这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摆在中国汽车出口面前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增长方式,由简单的产品出口向技术、资本输出转变,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内出口车企已开始在转型上付诸行动,到海外建厂,进行属地化生产,如奇瑞在巴西投资建厂,开中国乘用车企业在该国建厂先河。虽然这一做法使其出口数字出现下跌,但在整体销量和成本控制上,都对奇瑞在海外的长远发展作用不小;随后力帆、吉利、江淮等也先后在巴西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这样的战略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车辆售价,对海外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有助推作用。当然,中国汽车要想真正“走出去”,还得自己下功夫,练本事。就政府方面而言,要有积极的政策导向,比如,把推动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加快自贸区建设,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制定合理的产业引导政策,完善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配套措施等。就自主车企而言,要积极谋求转型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持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在高库存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之下,进口量大幅下滑,这种现象背后,则是中国消费市场结构的改变。换言之,进口车市正在从“土豪时代”向理性回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将目光转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车型。进口车型与国产车型的直面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产品方面依旧将趋向中高端化、个性化、时尚化、小众化。同时,受油耗限值等政策影响,新能源车型也将成为看点之一。未来中长期进口车业务可能会重新定位,将从“量化经营”回归到“市场补充”为主。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