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全上海寻找出走男生引发男孩教育新课题——~~~
全上海寻找出走男生引发男孩教育新课题——~~~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上海寻找出走男生引发男孩教育新课题——
抗压力强一点 成长路顺一些
王蔚 陆梓华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上海市第八中学的男生在学校健身房进行肌肉训练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资料照片)
  上周,沪上一个初中男生的离家出走,牵动着许多上海市民甚至周边苏浙两省人的心。全城寻找这位男生,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界和坊间的热议——孩子怎么了?教育怎么了?特别是,学校和家庭该如何让孩子们多增加一点抗压力,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常常并不平坦的漫漫前路。

  1  评价标准应有性别差

  就在大家热切关注这位初中男生出走事件的前几天,本市不少小学收到了国内新编的首本为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并将从本月开始进入课堂。该教材围绕小男生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组织教学内容,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增强保护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一个教育体制的优劣,要看它是否有利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多年前就开始尝试开设男生教育课程的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心理高级教师陈来秀表示,父母应当少一点“控制欲”,要善于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更需要父母角色理性化的体现。父母应带领孩子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自我,引导他了解人与人的差异性,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感受别人的感受。”陈老师说,很多父母出于天然具备的“控制欲”,往往一边要求孩子表现得符合“长大了”的标准,一边又忽略了孩子不断成长的事实,不管孩子要不要,都一厢情愿地给予满满的“我是为了你好”式的爱,直到孩子某一天忍不住对这种“爱”表达不满,并用各种方式争取“为自己做主”时,父母才开始反思自己“爱的方式”,才知道要做出相应调整。

  2  男生的自信需要历练

  上周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萍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一场“00后家庭教育‘新话本’”的专题论坛,畅谈作为一个作家母亲陪伴儿子成长的心路历程。她直言,对孩子的教育宛如“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尤其是男孩,从小就要面对那么多优秀、强势的女孩,要在她们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儿子小学一年级时,有段时间对女生特别反感,回家跟我说他们班级里都是疯婆子,抱怨和倾吐女生对他的不公平。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女生对他的刺激这么大,或许小学的奖励机制让男孩子处于弱势,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孩子比较容易快速地受到瞩目,女孩子尤其如此。”萧萍表示,女孩的善解人意和伶牙俐齿,很快能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这种帮手的位置,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她们在学校的威信,增加了她们的自信,从而获得一种管理者的优越姿态。而心理发育滞后的男孩就自然成为相对边缘化的人群,成为被管理者。

  萧萍提出,要教会男孩接纳现实,教会他用平等和真挚去换取女生的尊重和欣赏,教会他男生该有的风度、尊严、礼让和宽容——这些看似抽象的名词,落实在每一天里就是如何学会和哇啦哇啦叫的女生打交道,如何摆脱被动的被管理状态成为主动者,如何将心态调整到将女生放在合作的立场,而不是对手和对立的位置。“我一直觉得,优秀的男孩一定要经历过和优秀的女孩相互较量和历练。所以,男孩们要加油。”

  3  男性弱点多源于幼年

  孩子上了中学,男孩女孩的性别特点日趋明显。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顾凯宪建议,家长应特别留意孩子从儿童走向青少年这一转型期,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为其输入性别意识,助力其成长。

  由于女孩性成熟较早,大部分女孩在文学、艺术、语言等方面相对男孩很有优势。但到了初中,也有很多女孩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努力,但为什么理科成绩就始终上不去。顾凯宪说,在日常咨询中,女生及其家长很容易被这样的焦虑包围。她劝慰家长,这是由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发育特点所决定的,如果家中的女孩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不是一味责怪她为什么退步,而要帮她分析原因,并帮助女生在其他方面挖掘特长,激发其自信,从而产生内驱力。

  相比女孩,男孩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要“慢一拍”,但是随着身边女同学身体的变化和一些男生较为早熟,“女性”可能渐渐成为男生间的谈资。顾凯宪也遇到过有父亲前来咨询,儿子开始偷偷拿妈妈的内衣“研究”,让他火冒三丈。对于男孩可能出现的种种出格的行为,顾凯宪强调,青春期的男孩教育,父亲一定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她发现,很多男性成年之后暴露出自私、不懂谦让等问题,追根溯源和青少年时期的习惯养成有关,因此,父亲要告诉男孩,从生理特点相比,你是强者,因此也要做心理上的强者,懂得关爱和尊重身边的女性。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健康
   第A24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广告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抗压力强一点 成长路顺一些
成长看家庭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1抗压力强一点 成长路顺一些 2016-11-02 2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