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顾名思义就是拿出证据来。在论坛上,各路专家以证据说话,还真令人颇多感慨。比如,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围绕“‘好学校’的办学水平更高吗?”这一话题展开了论证,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学生的成长不受学校资源影响,而受家庭背景关系的影响。华东师大在做实证研究时,选取了5座城市,每座城市再随机选12所学校,问卷里有15个指标是测校长和学校的办学行为。结果发现,所谓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在所有的背景变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学校的校长领导行为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办学质量”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验证。换句话说,在社会评价里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只不过是云集了更多家庭背景比较好、比较整齐的学生。如果通过政策调节让生源更均衡些,那就根本不会存在什么“好学校”与“差学校”了。
人的成长很重要一条是看家庭,即中国人常说的家风和家教。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一个家庭又能成为一部精彩的连续剧。比如,拿“男生和女生性格养成的差异”这个十分表象的问题来说,呼唤造就小男子汉也好,期待涌现小淑女也罢,都离不开“事实证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的作用。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