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教育好声音~~~
教育好声音~~~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好声音
成长看家庭
王蔚
  男生怎么了?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学生负担减轻了吗?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吗?……一个个问题似乎都可以做出定性的描述,也都可以给出权威的解答,但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呢?这样的质疑并非故意要为难谁,而是往往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在沪举行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用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回答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实证”,顾名思义就是拿出证据来。在论坛上,各路专家以证据说话,还真令人颇多感慨。比如,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围绕“‘好学校’的办学水平更高吗?”这一话题展开了论证,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学生的成长不受学校资源影响,而受家庭背景关系的影响。华东师大在做实证研究时,选取了5座城市,每座城市再随机选12所学校,问卷里有15个指标是测校长和学校的办学行为。结果发现,所谓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在所有的背景变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学校的校长领导行为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办学质量”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验证。换句话说,在社会评价里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只不过是云集了更多家庭背景比较好、比较整齐的学生。如果通过政策调节让生源更均衡些,那就根本不会存在什么“好学校”与“差学校”了。

  人的成长很重要一条是看家庭,即中国人常说的家风和家教。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一个家庭又能成为一部精彩的连续剧。比如,拿“男生和女生性格养成的差异”这个十分表象的问题来说,呼唤造就小男子汉也好,期待涌现小淑女也罢,都离不开“事实证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的作用。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健康
   第A24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广告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抗压力强一点 成长路顺一些
成长看家庭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1成长看家庭 2016-11-02 2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