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海渊源颇深
夏梦出生在上海,能说一口很流利的上海话。这座城市里,满是她的痕迹。有很长一段时间,淮海路上的三联书店都摆放着夏梦画传的海报,成为城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在位于淮海路国泰电影院的咖啡馆里,常年设有夏梦的照片墙。上海人忘不了夏梦,在物质文化匮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电影成为整整两代人最为美好鲜活的回忆。
夏梦的名字让人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古典名著《仲夏夜之梦》,她的原名叫杨蒙,是一个身高1米70,高挑秀丽的女孩。14岁的时候,夏梦举家移居香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禁婚记》。那时候的夏梦还是个学生,她扮演的角色有一段曲折而痛苦的人生经历,对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要求很高,既要风趣诙谐,又不能过分夸张。凭借出众的相貌和极高的悟性,凭借影片一举成名。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里,夏梦获得了“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已然83岁高龄的她没能赶到现场,但在录制的视频中,她用上海话和观众问好,同时向电影节表达了自己诚挚的谢意:“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电影是我一生的梦想,有了这两样,我觉得我非常幸福。”
夏梦接拍过不少越剧片,除了在拍戏现场刻苦努力之外,她还专门从香港赶赴上海越剧院拜师学戏,数月的唱、念、做、打,逐一苦学。《金枝玉叶》里,夏梦是长袖飞舞、舞姿翩跹的升平公主;《三看御妹刘金定》里,夏梦是水袖轻盈、身姿袅娜的千金小姐;《烽火姻缘》里,她是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佘赛花。二三尺长的袖子,在她手里如灵蛇飞舞,淋漓尽致的水袖功夫令人叫绝,迷倒了无数痴情观众。
不仅仅是女明星
现在再来看夏梦拍摄的那些影片,画面有些模糊,对白夹些杂音,没有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惊险震撼的特效场面——但数十年的荏苒时光,也无法磨灭这些老电影的魅力,它已经成为中国观众的一种集体记忆。夏梦所饰演的女主角,清新灵动,天真纯美,经过时间的淬炼而愈发鲜活,令人难忘。
秦怡曾说:“夏梦是我们在香港那块地方的同志,见到她就很亲切。”“文革”之后,夏梦转型幕后,用自己的毕生积蓄开创了“青鸟”影业公司,制作了《投奔怒海》《似水流年》两部新浪潮主义电影。前者是由许鞍华导演的有关越南战争题材的《投奔怒海》,也是刘德华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后者记录华侨回乡淡淡忧伤,也可以视为她对吾乡吾土的一种反思。
夏梦的艺术才能,通过这些电影作品,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广为关注。她也因此多次出席各类国际性影展,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
媒体人、专栏作者甘鹏是年轻一代里有幸见过夏梦两次的人。他向记者回忆说,有一年在上海,恰逢举办夏梦电影展,当时来了很多上海电影届的老前辈。在影片《似水流年》的主题曲里,夏梦优雅登场,气质出众。在他看来,夏梦,不仅仅是一名女演员,一位女明星,她是红色中国在香港割裂时代的文化输出,也是英国殖民地上竖立的光影长城。
导演吴思远昨晚对记者说,夏梦此生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拿到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我这些年来一直在为她奔走,可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知道夏梦了。”幸运的是,在夏梦的家乡上海,家乡人民和电影界用来自本土的“终身成就奖”给了她最大肯定和思念。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