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们家的小人儿忽然捧着本成语故事集来问我:“妈妈,‘唇亡齿寒’这个成语能不能也叫做‘唇亡牙寒’呢?”我告诉他当然不可以,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动。就像我们说“狐假虎威”,而不说“猫假虎威”一样。小朋友对我的解释显然不满意,继续追问:“狐狸和猫咪不是一种动物呀,可牙跟齿难道不是一回事吗?”他这一问提醒了我,对呀,我们常说“牙齿”,但牙和齿的意思应该不完全相同,古人绝不会傻到造出两个不一样的字去表达同一个意思。
为了解开这个谜,我去翻了字典,并且把甲骨文的“齿”字和金文的“牙”字画出来给小朋友看,他一眼就瞧出了区别:“齿”,整整齐齐排成两行;“牙”则上下交错,看上去更加粗壮。他恍然大悟:哦!原本“牙”指的是口腔后面的槽牙,“齿”是前面的门牙呀!“那为什么是‘唇亡齿寒’,不是‘牙寒’呢?”我接着问他。“因为嘴唇离门牙比较近嘛”,他指着自己的嘴巴回答我。
我又告诉了他一个区分“牙”和“齿”的简单办法:发“齿”这个音的时候只要用到前面的门牙,而发“牙”这个音的时候就要用到后面的槽牙,齿在前,牙在后,这样就容易记了。
我忽然想到了个跟牙齿有关的词,就问小朋友:“你知道什么叫‘不齿’吗?”他想了想,犹犹豫豫地回答:“是说一个人很老很老,老得连牙齿都掉光了,再也长不出来了么?就像太爷爷那样?”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我告诉他“不齿”就是特别瞧不起、极端鄙视某个人或某件事,关于这个词的意思还有一段有趣的演变过程。牙齿的生长和年龄大小密切相关,所以古人常用“齿”来指代年纪,比如“年齿”就是年龄,“齿列”就是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列位次。在周朝那会儿,人们聚会饮酒很讲究礼仪规范,喝酒之前先要按照年龄的大小把座位排好,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不过倘若有身份特别尊贵的人出席,那么这些人要享受VIP待遇:他们不再按照年龄被排定座次,而是被安置在酒席东边的嘉宾专座。这就是所谓的“三命而不齿”,“三命”指拥有公侯伯等爵位的高级官员,“不齿”就是不按年龄排座次。
有意思的是,表示尊敬的“不齿”在另一个语境下就成了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周朝的法律规定,那些因为犯罪而被流放的人如果能够改过自新,那么可以给他们返回家乡的机会,可是要“不齿三年”。也就是说要有三年观察期,在这三年里,他是个“黑户”,名字不能列入当地的户籍。要是表现好的话,三年后可取得合法身份,表现不好,“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就一辈子“黑”着吧。“不齿”就是不录入乡里的户籍,这是对罪犯的惩罚,后来便引申出鄙视的意思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仪的规范,不按年龄排座位的“不齿”和不录入户籍的“不齿”逐渐被遗忘,而表示鄙夷不屑的“不齿”却保留了下来。
小朋友耐心听完了我的解释,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记住‘不齿’的意思。我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就不想理他,我不对他笑,也不跟他讲话,自然就不会露出牙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