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他的理想和奋斗 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是孙中山的第二故乡
他的理想和奋斗 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方翔
1912年4月14日,已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抵达上海,寓居老朋友宋耀如位于法租界宝昌路(今淮海中路)491号的住宅
孙中山《实业计划》之东方大港乙计划规划图,提出以上海为东方大港的宏伟计划,并主张改造黄浦江,开发浦东
由上海市海峡两岸促进会、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协会(台北)、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香港)共同主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书画联展今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共展出沪港台三地99位画家的150幅作品 张龙 李一能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方翔

  有专家曾说,在近代中国,一位历史人物的“上海观”,往往不只是对上海的看法,而是其政治观、世界观的折射。孙中山的一生,很早就与上海发生了联系,他与这座城市的交集,便具有这种特点。

  先后20余次到上海

  在从事革命活动的40余年中,孙中山先生曾先后20余次到上海。从辛亥革命筹组南京临时政府,到撰写著作并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等,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1912年到1925年的14年间,孙中山有大约9年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上海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二十几年前,我读孙中山史料,研究孙中山与上海城市的关系,关心的是孙中山来过上海多少次,见过什么人,干过什么事;十几年前,我读孙中山史料,关注的是孙中山对于东方大港的设计,对于市政建设的理念;最近几年,重读孙中山,便发现孙中山的全球视野相当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当大气、开明、睿智,在文化自为方面的努力相当自觉。”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近日在上海市社联主办的“多学科视野:从传统到现代——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这样表示。

  在熊月之看来,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为数极少的站在时代前列、涉及众多事件、有系统思想著作、影响广泛、兼具行动家与思想家身份的巨人,对于他的研究,远较其他同时代人更具时代性、对话性与阐释性。

  这两天,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的理想与奋斗”大型图片展正在上海举行。

  据此次展览的总策划人之一、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业务处处长黄亚平介绍,通过展示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宋庆龄陵园管理处,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等处征集的珍贵图片资料160余张,再现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不懈探索的革命风姿与卓越历程。其中不少与上海有关,像1916年7月17日,孙中山在张园演讲《地方自治》的照片等。

  1916年至1920年寓沪期间,政治上短暂失势的孙中山,以极快的速度,在上海写就并出版了他的学说——1917年的《会议通则》(后改为《民权初步》)、1919年的《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日后,这三本著作被汇集成了《建国方略》一书,成为孙中山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次展览中,孙中山手书的《会议通则自序》的照片和《孙文学说序》手稿也有展现。

  曾担任宋庆龄纪念馆副馆长的刘世襄,编撰过《1922年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汇编》,书中记录了1922年8月至1923年2月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抄件近200份。据刘世襄回忆,这些电报稿应该是宋庆龄从孙中山故居中带过来的,内容大多是讨伐陈炯明的,还涉及孙中山在沪期间所进行的国民党改组、军事斗争、政坛斗争等方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孙中山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

  上海媒体上的孙中山

  据有关资料记载,孙中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是1891年。这年6月,他在上海出版的《中西教会报》上,以“孙日新”的名字,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友少年会纪事》的文章,介绍了他在香港发起组织教友少年会的情况。

  孙中山一生都十分注意革命宣传工作,晚年甚至提出了,“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

  在此次图片展上,有几段史料很有意思。1912年4月3日,孙中山由南京抵达上海,4日在答《文汇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后将竭力从事社会革命;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结束对南方的考察回到上海,他与《民立报》记者谈话时表示将专办铁路事业。

  此时,孙中山已然把上海看作其施展政治抱负最重要的舞台。1912年7月22日,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于上海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会长,在此次展览中就有一张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员赠送给孙中山的照片。9月9日,袁世凯正式授予孙中山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11月14日,孙中山在上海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并于五马路(今广东路)A字第36号设立事务所,宋耀如担任会计,宋霭龄主持外事,通电各省都督及议会。

  研究当时上海各大媒体对于孙中山的报道,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甚至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还可以解开一些误区。

  熟悉民国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公开发表《和平统一宣言》,呼吁国内各派军阀先守和平公约,然后裁兵,再求统一。据上海市档案馆研究人员张姚俊查询有关资料,发现《和平统一宣言》的发布时间可能是1月25日。

  1月27日,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大陆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孙逸仙博士祝贺〈大陆报〉广播》的新闻分析,内中写道:“孙博士的宣言,和他将于星期六离沪的消息,与其他中外新闻一道,星期四晚上从《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播出。”据张姚俊研究,1月26日是星期五,而星期四则应该是1月25日。在张姚俊看来,讨论《和平统一宣言》首次发布时间的意义并不止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因为发布时间究竟早一日还是晚一日,对于一份政治性文告而言,不是最关键的。真正重要的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广播电台当时就已经成为了孙中山传播声音的载体,无疑显示出孙中山当时对于上海的新闻传播还是非常关注的。

  立足实业“振兴中华”

  11月9日,上海召开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上海中山学社社长高小玫指出,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熊月之认为,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世界的确立,有个由粗而精、渐次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其民族、民权、民生思想从酝酿、产生到成熟,辛亥革命前后他对于满族态度的变化,都是其理想渐臻完善的表现。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世界的独特光彩,在于他有清醒的全球意识,对西方文化确有了解。在熊月之看来,孙中山不仅有冷峻的历史眼光,对中华文化有深切体认,又能进行允执厥中的辩证思维。

  作为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和宏伟蓝图的一个体现,他在1919年写成的《实业计划》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在此次“孙中山的理想与奋斗”大型图片展中,对于他的《实业计划》所展现的蓝图有着充分地介绍,其中有个细节格外引人注目,他提出,“在我计划,以获利为第一原则,故凡所规划皆当严守之。故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浦滩,以增加其由此计划圈入上海之新地之价值,皆须特为注意者也。盖惟如此办去,而后上海始值得建为深水海港。亦惟为此垂死之港,新造出有价值之土地,然后上海可以与纽约港争胜也。”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孙中山当年对于上海建设的设想依然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在东华大学廖大伟教授看来,近代中国怀揣梦想者不乏其人,砥砺往前者也大有人在,然而梦想之恢弘,践行之坚决,影响之深远,无出孙中山右者。在学习欧美之所长的同时,孙中山坚持必须“选择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东西”,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性,发扬我们固有的文化。

  记者手记

  过去现在未来

  在熊月之看来,任何对于历史伟人的研究,都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其研究对象是过去,但立足点是现在,而面向的是未来。今天,当我们纪念孙中山的时候也应该站在这样的角度。

  对于孙中山与上海的研究,很早之前就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甚至相关的书籍都已经出了不少,然而站在上海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孙中山对于上海的思考,不少已经成为了现实,并已经发挥出了预期,甚至超过当年孙中山设想的结果,这无疑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孙中山对振兴中华的理想与实践的意义。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孙中山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终生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家装之窗
   第B06版:家装专版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互动/新民健康
上海是孙中山的第二故乡
新民晚报要闻A03上海是孙中山的第二故乡 2016-11-11 2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