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曾这样评价廖仲恺:一个真正的国民革命者,是真能遵从孙中山先生的主义、政策、遗嘱而奋斗的国民革命者,是真能反对帝国主义到底,以及拥护工农群众利益的国民革命者。
廖仲恺和孙中山的初次交往,是在他与妻子何香凝赴日留学期间。他俩在一次留学生会议上见到了孙中山,听了他的演讲,便打听到他的住处,此后多次前去拜访。何香凝曾回忆:“在一个面积不大、陈设简陋的小房间里,孙先生亲切地接见了我们。正像一般年轻人之间的会面一样,我们没有客套,话题马上从中国政治问题上开始了……我们听他说到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道理,十分佩服,十分赞成。”孙中山还叮嘱他们在留学生中“物色有志之士,广为结交”,以便“结为团体,以任国事”。
因为廖仲恺不凡的理财能力,得到了孙中山在财政方面的重用。因此,陈炯明在发动叛变前把廖仲恺列入了通缉的首位。他认为要阻止孙中山北伐,就要斩断其财源,拘捕廖仲恺,就相当于断了孙中山的“荷包”。陈炯明以领款为由诱捕廖仲恺,将他拘于一家兵工厂内,第二天便炮轰了总统府。身陷囹圄的廖仲恺不忘革命救国,作诗《有感》:“难行果否在难知,凿隧为槔孰是非?扣马夷思齐止暴,亡羊臧谷共伤时。”要喻挽救中国,是使用旧法“凿隧”,还是新法“桔槔机械”?他又以伯夷和叔齐组织武王伐纣、臧谷二人丢羊来分析,总结了对军阀反动势力屡次妥协、养痈为患的教训,迸发出“我欲乘风归不得,江南空赋庾公辞”的无奈与报负。获释后,他立即来到孙中山身边,投入到与中共合作改组国民党及联俄等工作中。当时国民党内有许多老同志反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廖仲恺得知后说:“民国成立已经十余年,孙先生的三民主义还不能够实现,这明是党的组织的问题。我可怜先生奋斗一生未能够实现他的主义,所以非把国民党改组不可。”可见他的决心。
孙中山一生清廉,日常生活非常朴素。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生日。后来,一位孙中山的近亲远道而来看他,提起了“明天就是你的生日”,大家这才知道了孙中山的诞辰日。廖仲恺等人想为孙中山祝寿,被孙中山以铺张浪费为由拒绝。后来,廖仲恺等几位同志便在孙中山的寓所内请厨师烧了两桌简单的酒菜,给他过了一个生日。
1925年,廖仲恺得知孙中山在北京病重的消息后,去电要求赴京,孙中山则复电说“广东不可一日无仲恺”,廖仲恺便让何香凝前往北京探病。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来后,廖仲恺正在东征的途中,他左臂缠黑纱布,悲痛不已。他在《如此江山·题白云远眺图》中如是写道:尺方矾纸丹青染,居然岭东形势。万壑龙绵,千寻练锁,谁遣江山如此?苍茫眼底,有多少荣枯,沧桑人事?野绿畦黄,依稀犹是太平世。 滔滔浊流注海,浪花淘不尽,今古王气。日暝云寒,风翻叶乱,那更萧萧秋意!孙郎去矣!只目断鱼珠,几重烟水,天堑长存,恨阴霾未霁。眼前的苍山白云,萧萧秋意,引起了他内心无比的惆怅,一句“孙郎去矣”“阴霾未霁”,则道尽了他对孙中山深深的怀念,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而这年八月份,年仅48岁的廖仲恺被枪杀于广州。十年后,他被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从此与他一生追随的中山先生相伴长眠。
十日谈
孙中山与近代名人
谭延闿是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主要助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