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赏花的审美起源于童年
孔明珠
  孔明珠

  与舌尖上的味觉记忆始于童年一样,赏花的审美也起源于童年。我父亲是位风流倜傥的文人,在家读书、写作累了会到晒台上去换换空气,甩甩手。四川北路家晒台很大,砌了很大的花坛,花坛顶上有葡萄架,两棵葡萄树从左右向中间爬藤,夏天绿叶遮天蔽日,晚上乘风凉很舒服,有时我哥哥搭了行军床整晚就睡在那里。我们家种的是紫葡萄,看着它一串串从绿色芽芽变成珍珠,再撑大,颜色变红变紫。途中,小孩子免不了经常爬凳子上去摘来尝尝甜了没有,小哥哥脸被酸成皱黄瓜的印象直到现在仿佛尚在眼前。

  父亲也喜欢种石榴树,石榴花艳丽丽地开,小石榴结了满树,好看却不能吃,因为从头到底酸极了。父亲不太种名贵的花,也许是失败次数太多吧。他对自己能培育出开满墙的蔷薇非常得意。我们家的蔷薇花朵比较小,粉红色与玫瑰红,父亲管它们叫十姐妹。说起十姐妹的时候他总是笑吟吟的,因为他生了4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嘛。红色、白色、蓝色的喇叭花在晒台上层出不穷地开,无边的有边的,渐变色的都有。父亲撒种子的时候很随意,完全预料不到会开出什么颜色的喇叭花。父亲劳动观念很强,组织能力更强,他一般靠指挥就能安排他7个子女轮番在晒台百草园播种、施肥、拔草。我这一辈子一直没有学会父亲这种管理能力,只会自己动手干活,不管当主妇还是当主编都是如此。

  父亲的老家是乌镇,在乌镇的东栅有占地十几亩曾经闻名乡里的孔家花园,那是父亲的曾祖父庆增公倾一生心血建成的,取名为“庸园”。父亲有一篇散文“庸园劫灰录”详细记载了他在庸园度过的美好童年,那时花园的繁茂昌盛以及孔家花园被日本鬼子烧毁的过程。记忆中曾祖父教父亲辨识花草时他是不耐烦的,然而就像鲁迅先生笔下故乡的百草园一样,庸园寄托着父亲深入骨髓的故乡情结,离开乌镇后他每每夜半梦回最思念的就是那所园子里的山石楼台,那些果树与花木。

  父亲在上海晒台上盆栽了海棠花、鸡冠花、夜饭花、菊花、瓜子黄杨、兰花以及不知名的花草,肉头很厚现在被爱称为“肉肉”的太阳花、仙人球更是贱命一条。哥哥姐姐看见我喜欢的含羞草会弄来逗我玩,而实用的丝瓜、南瓜和扁豆、芝麻、辣椒我们都种过收获过。如此数下来,晒台这些花草中几乎没有名贵的品种,常青的,开花的,结果的,热热闹闹朴朴素素,这就是我老家的“百草园”,它深深滋养了我的童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作曲家笔下的人物
赏花的审美起源于童年
徽风集
扫地贩虾也有情怀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综合材料创意画)
为你开放的喷泉
师父的投射
篆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赏花的审美起源于童年 2017-03-18 2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