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博物馆界有些热闹。先是闭馆5年的湖南省博物馆11月29日重开,同日山西博物院的稀世壁画展在上博开幕,接着12月3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即将开播,宣传片11月27日播出后,在网上网下掀起阵阵文博热浪。
曾几何时,在人们心目中,文博还是隐秘、陈旧的代名词,因为掘坟挖墓,甚至被贴上“可怕”的标签。人们与它的距离感自不必说。
近年来,“画风”完全不同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及故宫一系列文创产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而且久盛不衰。山西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一间间博物院馆改造重建,不仅外形新颖、漂亮,布展思路创新,引人入胜,数字技术更是广泛应用,将一件件曾经的国之重器、稀世珍品推送到观众面前,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和兴趣。
文博成为一件“热闹”事儿,光靠“推”是不够的,“捧”的人还得多。谁在捧?走进博物馆看看,年轻人成了观展的主力。靠近了听听小伙伴们的交头接耳,嚯,讲得头头是道,都是逛博物馆的老客。再看看湖南省博物馆官方微博,开馆时间尚未确定时,评论里一帮年轻人急得团团转,“我上大学你们开始修,这都大学毕业了,你们还不开馆”“还好我今年25岁,还好我是长沙人,总有一天会等到你开馆”。等到确定11月29日开馆了,一堆庆祝的网络用语和特殊表达方式又撒花般飞来,“猴嗨森”(“好开心”谐音)“湘博终于想起自己还是个博物馆!”
在城市长大的八零后、九零后,其文化知识、审美情趣水平超过父辈、祖辈,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全社会整体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更折射出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博物馆的未来更意义非凡,作为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储藏着中华民族5000年不断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感的密码,走进它,细读它,这份密码自然而然会移植进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