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声》以宝岛台湾上个世纪60年代艋舺街头的传奇人物为创作原型,引领观众一同回味台湾古老的文化记忆。这个传奇人物就是“十三声”,他偶尔现身艋舺庙宇旁,凭一人之力撑起一个剧团的表演内容,声音时男时女、忽老忽少,因此得名“十三声”。此人说书、演戏、唱歌、敲锣、卖膏药,样样精通。只要他一出现,街坊邻居便会高喊:“十三声,十三声来了!”
这个故事源于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母亲的亲身经历,尽管郑宗龙本人并未见过“十三声”,但听到妈妈讲起这个人,总会联想到自己儿时在艋舺街头卖拖鞋长大的记忆,熙熙攘攘的街头,三教九流汇集之地,有着最鲜活的生命体验。如今,“十三声”已不复存在,郑宗龙却带着年轻的舞者们穿梭艋舺,从寺庙过茶室、绕巷弄,把那一代代的记忆、一点一滴的文化找回来。即将再现的《十三声》,是广义的舞蹈,是舞者的说、念、唱、跳。《十三声》的音乐创作暨统筹是林强,曾凭《刺客聂隐娘》获得过戛纳影展最佳电影配乐。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