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人,其中21.8%的上网者年龄在20岁以下,不足10岁的网民约有2900万。”
——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今年年初,有网友发现国内视频平台存在大量‘儿童邪典片’,即对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二次加工,在卡通片、儿童剧、木偶剧中加入大量血腥、暴力、恐怖、色情内容。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文化执法部门共清理‘儿童邪典片’非法链接210万余条。”
——媒体报道。
“色情与暴力的内容对未成年人最具危险性,因为会引发尝试冲动,进而扭曲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对误导儿童的邪典视频类节目应及时禁播并查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
“今年暑假,多地公安机关以短视频的形式,向未成年人宣讲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知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抖音上发布《青少年移动互联网词典》,教导未成年人上网时注意保护隐私、正确应对不良信息等,均收获大量好评。”
——除及时审核并下架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外,不少机构也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发布优质内容,让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阵地。
“山东13岁男孩玩游戏打赏主播,花掉母亲两万元积蓄;陕西10岁孩子偷用父亲支付宝,4天内给游戏充值近2万元,最高一次达4988元;四川10岁男孩破解母亲朋友手机支付密码,一晚上打赏主播3万元;河南两名小学生玩手机内置游戏,刷走母亲信用卡数万元……”
——媒体报道。
“七成青少年有过游戏付费行为,约2/3的青少年通过网络支付工具给网络游戏付费。”
——《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2017)》显示。
“针对未成年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多家平台推出相应政策。比如腾讯在去年宣布未成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充值可直接退款,并在今年7月升级‘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服务。”
——业内人士介绍。
“对于未成年人发生的支付行为,如果支付金额过高,超出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家长可以依法追回。同时,安全上网也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长和孩子合用手机、账号、密码,那么未成年人发生大额支付行为,说明家长的监护义务没有到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王四新说。
“高达71.11%的青少年都曾遇到过网络欺凌,内容大多是嘲笑、辱骂、恶意动态图、恐吓等,出现的场景包括社交软件、网络社区、短视频和新闻评论区域等。”
——今年5月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网络暴力也是损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一颗毒瘤。
“网络暴力远远超出了未成年人的应对能力。当监护人、学校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侵害时,应当采取心理疏导等措施及时救助,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此外,互联网平台也应严格审核,及时屏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利的内容与留言。”
——相关人士表示。
本栏编辑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