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爱乐”之争
卫蔚
  卫蔚

  在各大电影评奖礼上一路高歌猛进的《爱乐之城》,情人节在国内上档后,迅速在身边掀起一阵热潮,不管朋友圈的“资深”美女还是部门的“软妹纸”,都被这部关于爱情、梦想和怀旧的电影彻底“俘虏”,连女主角的连衣裙都成了网络商店的爆款。

  不过,这部被中国观众大大叫好的片子,在美国,却成了“暴风眼”:各类边缘人群的代表——女性、黑人、爵士乐爱好者纷纷站出来痛批该片由头至尾充斥的“白男主义”。

  《爱乐之城》的走红,与当前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在这个麻烦连连的时代,美国人都在寻求精神慰藉。美国媒体甚至找出了每一次歌舞片走红的时间线,几乎与美国国内萧条或者时局动荡期重合。如今,特朗普将美国带入了一个空前分裂的时代,许多人希望借助逃避主义倾向的喜剧片和歌舞片来脱离残酷的现实。

  但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很多人的“精神避难所”的《爱乐之城》,一旦因走红而走到聚光灯下,自身缺点也暴露无遗。比如,白人成了爵士乐的拯救者。众所周知,爵士乐是美国黑人所创的音乐类别,是黑人视若珍宝的“文化财富”。可是《爱乐之城》中,却把白人描述为爵士乐的“救赎者”,难怪一众黑人和爵士乐爱好者纷纷拍案而起。纽约的独立文艺记者尼尔森更是不无讽刺地写道:在经过了一个充斥着对“白人至上”怀念的大选季后,大批自由派白人跑去看《爱乐之城》疗愈心灵,显得格外讽刺。

  女主角米娅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女权主义者的话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自始至终以“导师”形象出现,平面化的米娅则像个“没脑子”的追随者。这样的人物设定一直是电影作品里的“老套路”,但联系到奥斯卡最佳影片长久以来缺乏以女性为主的作品这一事实,《爱乐之城》流露出的大男子主义自然让已经出离愤怒的美国女权主义者难以接受。

  在如我等中国观众看来,像《爱乐之城》这类怀旧影片在美国引发如此强烈的愤怒,真有点莫名其妙。不过,要是代入当今的美国社会各阶层因分歧扩大而“玻璃心”越来越“易碎”的现实中,各种当红元素往往被置于放大镜下由各方细细剖解,进而上纲上线爆发争论,甚至成为冲突的导火索,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天价彩礼”怎么看怎么办
“爱乐”之争
科学家与律师
爸妈抢了微信红包为啥不敢花
旅游遭遇
谒见徐三庚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爱乐”之争 2017-02-21 2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