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次尝试,全国首家规模化、数字化、集约化的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在宁波正式启动,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区域性、集约化,到底能否“引领”病理等检验科室走出困境呢?
借力提升总体水平
据介绍,宁波市之前能独立开展病理诊断工作的共有29家医院,除6家市级医院,还有23家县级医院。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这里的病理学科发展遇到了“瓶颈”。
沪甬间几番磋商后,一项借“业内龙头”之力、全面提升宁波市级医院临床病理诊断水平和学科建设的设想明晰起来。2009年底至2010年初,机构设置许可、编制核定等逐一敲定。“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又名“上海市肿瘤医院宁波病理中心”,主要负责宁波市医疗机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指导全市临床病理诊断业务,开展业务培训,并接受各县市和周边地区医疗机构的病理外包业务。
去年3月,宁波市病理信息化管理系统进入临床试用、调试阶段。之后,6家医院病理科分批迁入暂借的大楼,并逐步改进重要环节。目前,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已与各市级医院签订了病理诊断服务合同。各医院作为分中心,只承担病理冰冻切片工作,其余常规病理、病理会诊、各项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等,均由中心统一完成。各医院与中心间的标本输送由专业物流公司负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现在兼任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主任,他先报出一组“同行能明白”的数字:组织病理出报告时间平均4.74天,内镜小标本等出报告时间平均2.45天,冰冻快切出报告时间30分钟内。“关键是,总体诊断水平比整合前有明显提高。”杜祥强调说。
直面难题大胆试水
要实现一个区域内病理诊断技术人员与设备的最好整合与统筹,个中难题自不待言。好在有政府主导和政策配套,有力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有服务长三角、服务广大患者的负责心,沪甬合作双方对此次大胆试水都很有信心。
全国如何?上海又如何呢?面对记者的追问,杜祥主任毫不回避,以一连串的“重视不够,缺人太多”“不得不呼吁,不得不改变”作为回应。
在全国重点专科领衔人物的眼里,“一名合格的病理科医生,没有经历连续5年、每年读2000张以上冰冻片子的临床摔打,是根本‘出’不来的!”现实是,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医学人才高地,任何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病理科,无论病理医师还是技术员,都存在严重缺编、缺员问题。即便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3年,年年计划全市招收40名病理科医师,结果前年、去年都只招到22人、“今年计划是扩了,招60人。结果谁能知道呢?”杜祥颇为无奈。
分而“治”之,投入不足;成本难控,效益受限;收费偏低,待遇较差……这些或许都可以是各大中型医院病理科室遭遇尴尬的理由,但不容忽略的是,被视为临床诊治“金标准”的病理报告,它的质量保证将何去何从?去宁波当“技术外援”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的思路,搞成类似的区域化“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检验诊断中心”或者“临床影像诊断中心”,会不会是一种发展方向呢?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