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填补空白
作者张伟感慨,这部图书从酝酿到完成花费了近30年。1980年,他刚进入徐家汇藏书楼工作时,从四楼阳台上还能远眺五华伞厂(土山湾画馆遗址)。在日常工作中,他接触了大量和土山湾有关的人、物、故事,愈发萌发了兴趣,于是开始收集相关文献。但让他遗憾的是,有关土山湾的专著一本也找不到了,相关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张伟或抄写或复印,然后进行分类和研读,并找到通晓英法双语的合作者张晓依,完成了这部书。
据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介绍,上海人很早就听说土山湾,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详细情况,张伟的研究填补了上海地方史研究的空白。他说书名中“遥望”用得贴切,她至今只在一小部分人的视野中,“但愿以后能近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认为,土山湾的历史和文化曾遭到阉割,张伟的研究梳理了那段历史,这是个开端。
解密成才模式
徐悲鸿先生曾在上世纪40年代撰文指出:“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张伟告诉记者,随着对土山湾的深入研究,他发现那里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绘画“摇篮”,她对中国近代的摄影、印刷、音乐、工艺美术、图书馆、博物馆,乃至建筑、天文等方面,都产生过影响,堪称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根据张伟的研究,土山湾成才模式也让人称奇。当年诸多孤儿被送往育婴堂等孤儿院,孤儿成年后被送到毗邻徐家汇的土山湾,按其兴趣和能力从事绘画、印刷、木工、雕塑、制作玻璃等行业,教授者多为虔诚的传教士,他们从西方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理念。久而久之,土山湾汇聚了一批能人,更吸引外界人士将子女送至该地学手艺。
学者评价颇高
昨天,与会专家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上师大苏智良教授、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上海档案馆研究员邢建榕等均对《遥望土山湾》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天纲教授对开创先河的土山湾研究评价甚高,他说,土山湾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是上海近代文化的发祥地,为中国上海开创了文化先河,上海的真实历史曾经一度被掩盖,要慢慢地发掘和保护,还原那段失落的历史。“我们在寻找这些逝去的辉煌,要把他们发扬光大,希望更多的学者来支持张伟这样的工作。”苏智良感慨,在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遥望土山湾”,但很多历史遗迹、文化遗迹都已经不见了,值得称道的历史差点被湮灭了,这让人遗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土山湾的价值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说,土山湾印刷的图书对他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在土山湾里,他发现了传教士们做的对上海方言研究最重要的6本书,最早的《松江话读本》出版于1883年;1889年的《土山湾慈母堂》即是用上海话写作的故事(还配法语翻译);还有1896年的《松江话上海话词典》等,最晚的图书出版于1950年……这些有关上海话的词典、故事、语法书都由传教士编写,他们的注音和考证都相当准确,对上海方言的研究有很深的影响。“上海人更应该关注土山湾这个中西文化结合的最早发源地。”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