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娱新闻·艺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一时,彼一时
云眠书屋
  □云眠书屋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常去逛福佑路古玩市场。那时逛福佑路的,几乎没有人口袋里会有1万元钱的。时常眼睁睁看着好东西被港台人士和外国人买走。

  涉及文物的事,总有点敏感,因为国人在文物上纠缠的感情比较复杂。文物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血脉传承的实证,还附着了中国人在近现代的屈辱。

  在兵荒马乱的境况下,文物的境况尤为不堪。有被侵略者掠夺的,也有囊中羞涩的国人眼睁睁看着国宝被财大气粗的外国人大肆搜罗而去的。正因为此,新中国后,我国在文物管理上实施较为严苛的法规政策,这也算是对过去的矫枉。尽管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我们对文物管得那么紧的,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法律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积极作用。譬如对文物出口严格限定,在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国人消费能力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时,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而开放文物市场的话,好的文物都将流向海外。

  但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国私人收藏家满世界去收罗中国古董,把许多国家的中国文物行情搅得风生水起。甚至有的收藏家还把触角伸向了西方艺术大师作品,欲捡西方金融危机之“漏”。在这样的形势下,用弱势防御心理制定的某些文物管理法规,不仅失去了其旧时的意义,反而成为本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发展的阻碍。

  中国虽然是文物大国,但由于近百年来的战乱,尤其“文革”破坏,民间藏宝损失惨重;另一方面,新中国后,民间藏宝大多收归国家博物馆所有。所以改革开放后,民间收藏之风兴起,但真正能够让民间收藏的文物还真不多。如果完全根据文物法的规定,只能流通“传世”的文物,恐怕民间人士只能玩些低档次的旧物了。当时还没有人有实力到国际大拍卖行去买天价文物。随着全国各地之基本建设,大量文物随之出土。其中相当部分流入了民间,成为民间收藏的支柱。看到一些民间收藏家建的博物馆,不得不感叹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抢救了大批珍贵国宝。但严格来说,这些藏品又涉嫌“非法”。

  民间收藏的水准,某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文物法规制定应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去考虑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文明的发展。要制约弊端,同时不阻碍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1”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重访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3·15专刊
   第A25版:3·15专刊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游走都会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盼《文物法》修改望“私生子”转正
此一时,彼一时
一只“怪鸟”飞到上海
跨界合作搭建《样板屋》
用新理念表现抽象画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艺术A20此一时,彼一时 2012-03-13 2 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