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成指出,公立医院需要换位思考,为病人和病人家属等提供人性化服务。自己所在医院近几年正在探索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如双休日全部开放专家门诊和辅助检查;医务人员弹性排班,根据季节和百姓就医习惯来定;大型检查无需预约,当天看病当天检查;专家门诊延长为全日制;改进给病人提供的陪护、陪检、营养餐等服务。
同时,医院严格控制高质耗材、进口药品、大型检查的使用,对违规违纪现象严格处置,并压缩平均住院日和术前等待手术的时间,减少老百姓住院时间。
可引入第三方仲裁
解决多种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升级为一些流血事件,一方面患者不信任,一方面医生受委屈,该如何缓解?王正荣说,处理好医患关系,治疗好病人,服务好病人,要针对不同的医患矛盾对症下药。目前出现的医患纠纷主要有四种情况:有社会闲杂人员以“医闹”为职业,激化医患矛盾;医学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不理解;医生主观想把病人治好,限于个人医术或者医院医疗水平,客观上效果不好;因医生责任心不强或者经济利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对此,王正荣认为,可考虑引入由法律人士、医学专家和社会人士等组成的第三方仲裁来调节。同时,必须加强医生职业道德建设,严肃处理违背医德的各种行为。
医生工作非常辛苦
公众应予更多理解
魏丽惠指出,任何地方都有医患矛盾,这不是中国特有的。患者不要以为医生是万能的,在医学领域尚有太多未知数。对医疗领域的科学问题,公众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目前形成的医疗常规、医疗科学等也是在以往数百年临床积累中得出的,其中包括许多病人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
同时,医患关系中,患者对医生的不满,有时也是相关政策造成的。例如医疗费用是国家制定的价格,过去都是公费医疗,现在是患者自己掏钱,对药价有不满,就聚焦到医务人员身上。
魏丽惠呼吁公众能更多理解医生。目前,医生的身体状况集体堪忧。每天上班时间12小时以上,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大部分手术医生每天在手术室里吃盒饭;节假日都要排班,即使在家休息,接到疑难杂症,必须随叫随到。自己所在科室40岁以上中青年医生,都在吃降压药,每天要做七八台手术。
很多医生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所以,在严格要求医务人员遵守医德、提高医术、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请公众给予更多理解和信任。而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医生群体存在的客观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