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外的坚持
■特派记者 潘高峰
3月6日,我去全国政协经济36组听会,会场在北五环的来广营。因为经济组历来都是热门,为了能早点去抢位子,3点的会,我提前了1个半小时赶过去,赶到时离开会还有40多分钟。我原想在会场里先占个座,没想到工作人员告知,接到安保部门通知,开会前不许记者进场。
为免功亏一篑,我就站在会场门口等,一等就是近50分钟,直到3点10分,委员全部进场完毕。此时,除了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记者,身后竟排起了一条20多米的长队。
因为是本届全国政协最后一次全会,大家都在盘点五年参政议政的工作。于是我们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北航原校长沈士团曾连续10年提案建议教育经费支出应占GDP4%,今年终于得到实现;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工商联副会长连续五年提交垄断企业改革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博导蒋洪连续5年提案呼吁阳光财政……
蒋洪委员还专门在小组发言中细数了自己五年提案落实的情况,对参政议政应该落在“政”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参政议政,这是政协的‘大名’,也是政协的本分。”的确,无论他们的提案是否可行,是否最终被采纳,作为民意代表和承担建言献策职责的人,他们的坚持体现了责任的力量。
代表的“城中故事”
■特派记者 姚丽萍
采访上海代表团,偶然读到“城中故事”的新浪博客。
一个肠胃外科大夫,行医将近30年,喜欢习作,就开了博客。博客的主人“城中故事”就是上海代表团的顾晋代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结肠肿瘤外科主任。
读“城中故事”,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人在倾诉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稍有不同的是,这个人的职业是医生,他写医患关系,写医疗常识,写伦理亲情,写对医学和人生的思索……在这个行医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时代,一个职业医生的“讲述”,显得别有意味。
究竟怎样的医患关系才是和谐的?当病人遭遇绝症的时候,是否该让病人知道实情?当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被救之后,却要起诉医生,医生是否会认为自己遭遇了“农夫和蛇”的故事,以致动摇“医者仁心”的信念?当自己悉心救治的晚期癌症病人无望离院,医生惆怅之余,还能再做点什么?
那一个个“城中故事”,用平实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个需要求解的故事,有感伤、有思考,更有对职业理想的坚守。
我很好奇,记者的写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的一部分;而一个外科大夫,如何在忙碌的行医之余去写作他的所思所想?顾晋代表的答案是,一台手术和下一台手术的间隙,出差时在飞机上的时候,都可以是写作时间——当有话想说的时候,就一定要写出来;写出来,马上发出去,很舒畅,就像记者抢发报道那样。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代表委员的“城中故事”。
“问不倒”的代表
■特派记者 薛慧卿
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文化……全国两会现场,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总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首次采访全国两会,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代表“问不倒”。谈到创新驱动,王战代表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实例;谈到经济转型,张兆安代表随口讲来,各种经济数据了然于胸……有时候短短15分钟的采访就蕴含了很多信息,需要记者回过头来仔细梳理。
与此同时,代表们关心的角度并不局限于自己从事的行业,而把眼光投向其他领域。譬如,院士由自己学生的买房经历提出了增加保障房品种的建议;企业老总呼吁GDP4%教育投入应严禁“豪华办学”;经济学家关心文化项目建设……有些代表在谈到具体问题时,一时无法提供详尽的数据或细节,也会留下记者的电话确认核实以后再答复,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与经济大腕“微距离”
■特派记者 叶薇
“微距离”是本报两会报道的一个栏目,在这个平台里,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都被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通过我们的笔,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会现场碰到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时,他满打满算当了6天全国政协委员。不想发表观点时,任凭我们从会场追到电梯再赶到驻地房间门口,他就是不开金口。可话匣子一打开,一说就是1个小时。谈中小企业发展、说民间借贷的复杂性,有理有据侃侃而谈,提到敏感问题更是直言不讳。
说到中小企业主跑路、跳楼的现象,他说:“我们有破产法,不行了就申请破产保护。但他非要跳楼,为什么?原因不像有的人讲的那么悲壮,以死明志,哪有这么光荣?有民营企业家私下跟我讲,刘主席,你把枪抵在我脑袋上,我都不会说借了谁的钱。”一席话说完,会场内陷入短暂沉默,随后,在场一些委员争相向刘明康发问,大家对民间借贷有很多疑问,也有寻找解决之道的迫切心情。
说到自己在银监会的过往,他坦言“没有遗憾”。“大家批评银行赚的钱太多了,但如果我留给大家的,是亏欠损失很多的银行业,那不是骂声更多吗?当然,不等于赚钱就不能批评。靠自己的本领来赚钱,那才是真家伙。如果靠利差靠贷款增量,那是两回事。”
采访经济学家李稻葵,也让记者直呼过瘾。香港记者赖文捷笑言自己“顶着黑眼圈都不好意思上镜”,但为了采访李稻葵还是提前40分钟到场。面对“热情”的记者,李稻葵有问必答,自信从容。谈股市、聊汇率,坦诚以待。采访会结束后,记者还一路跟着他,边走边采,一步一挪。
履职的路程没有尽头
■特派记者 江跃中
采访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是我笔下的主角,他们在小组讨论会上较真的交锋,他们深夜修改大会发言的认真态度,他们对履职机会的倍加珍惜,都令人感动。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委员,这次一口气提交了15件提案,在文艺界小组讨论间隙,他一面请其他委员在他的15个提案上签字,做联名提案人,一面还接受我的采访,他走到哪个委员跟前,我就跟到哪儿,我和他的交流也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他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单霁翔还请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给我的邮箱发来了全部15个提案,以及他对我采访提问的书面答复。
听说我要了解“双非孕妇”问题的看法,香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先生,提前就做了准备。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不支持完全禁止“双非孕妇”来港,但希望来的都是“有钱人”,这样香港就有“利”可图,也是利用经济杠杆提高“双非孕妇”来港门槛的好办法。
参加了下午2个多小时的“大组”讨论,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在宾馆大堂,又站着和我谈起了上海人改革开放不畏艰难的话题;深夜11时多,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金建华,还在电话里和我聊转型发展的故事;已到晚饭时间,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胡里清,仍然在他住的房间里,一字一句地向我介绍着他的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战略……
大会结束了,但委员履职的路程没有尽头。
会外百姓“参政议政”
■特派记者 马亚宁
两会期间,热议民生的主角不仅是会场内的代表委员,会外的基层百姓也乐于“参政议政”。比如面对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占GDP4%的教育投入,会场外的上海校长园长们都积极思索如何用好新增投入,大家觉得这正是好好修炼教育“内功”大好时机。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在场外连线中表示,高中要借此机会发展内涵,形成千姿百态的办学特色。在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和动手能力上增加投入,促进高中生更为全面的多样化发展,同时给教师们提供更多专业成长空间;宛南实验幼儿园园长卫晓萍建议,新增教育经费后,如果能给每位小朋友建立个人教育账户,将政府拨款按人头打入账户,且能随孩子搬迁而转移。那么外来人口子女随父母来沪时,在当地接受教育,就能有一笔贴心的“教育金”,既缓解了当地教育投入压力,也可补贴外来人口家庭的教育成本;而市教委青保办主任杨永明说,教育经费更宽裕,求学路上应该更安全。上海校车管理思路和设计布局都已明确,不会花钱买校车,却要将更多投入用于加强校车的日常管理,严格监管校车是否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为孩子们安全求学保驾护航……
把想说的说出来
■驻京记者 孙佳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参事……这些并不能完整地勾勒出一个冯骥才。但在昨天的最后一次文艺界小组讨论会上,他说,在这里,自己只是一个带着观察和思辨而来的政协委员,“个人的成就在政协里没有意义,关键是把所想的说出来,给决策提供思辨。”
冯骥才回忆起30年自己第一次参加政协大会时的情景,“当年连开了21天的会,住在招待所,我跟张贤亮住在一间,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到后来见了他都烦。”玩笑如此,但冯骥才尤其珍惜当年参政议政的热情,“我们每天热火朝天地讨论国家大事,毫不留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特别有激情。我当时就想,当政协委员就要像这样,要讲真话。”
每天的文艺界别小组讨论,冯骥才几乎是发言最频繁的一个,言辞或犀利、或诚恳。30年过去了,他不记得自己发了多少次言,提了多少提案。有的被采纳了,有的没被采纳。但冯骥才相信那些没有被采纳的提案,也已经影响观念了。“每经过一年,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怎么样?有哪些失误需要纠正?到这里来,就是要把自己独立的、有逆向思维的观察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给决策提供前瞻性的思辨。”透着届末惜别的深情,老委员冯骥才说,“敢讲真话,应该是每一个政协委员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