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支持:程文红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
刘勇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督导、上海杨浦区复馨社工师事务所总干事
专家调查档案
又一个新学年开始了,家有读书郎,父母们的日程表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吗?“陪读”成了这个秋天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如今家长们给孩子“陪读”不再是局限于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也不是以往理解中的,孩子到国外读书,家长前往照料。孩子学的课本家长自己都要先学一遍,孩子做的习题,家长自己也要做一遍……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家长们自己先练就十八般武艺。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好处吗?
【事件回放】
66岁的陈奶奶一夜成名,就因为在陪读的路上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为了陪孙子苦读,陈奶奶站在凳子上透过窗子“偷听”奥数,学懂五线谱,还能下棋,被一些家长和老师直呼为“万能奶奶”。这样的陪读奶奶实属不易。虽然很多家长都不可能像陈奶奶这样,但是陪读家长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一份最近的青少儿课外学习调查显示,近30%的家长会考虑为了陪读放弃自己的工作。 (来源:青年报)
A 给特殊孩子当陪读 不要一个人孤军奋战
在咨询室里,程文红见过各式各样的家长和孩子。陪读的当然不少。“首先,要看这个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家长陪读。”程文红说。的确有些孩子是需要家长在一旁陪读的。这类孩子往往是在生理上有一些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比如,患有癫痫的孩子,智商是正常的,但是因为治疗疾病所用的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可能会使得孩子在理解力等方面相对弱一些。再比如,有的孩子存在神经发育性障碍,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即儿童多动症。这类孩子学习上持久性差,尤其遇到有难度的任务时容易退缩,需要来自外界的更多的提醒和关注。
对于这类出于孩子的需求而不得不陪读的家长,程文红建议:“家长不要孤身奋战。可以积极地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上海的每个区都有为情况特殊的孩子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一些问题确实比较严重的孩子,会直接被收进这类学校。另一些问题不是那么严重,或者处于临界状态的孩子,通常会和正常孩子一起在普通的学校学习,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的学习困难会比较大。家长也会比较辛苦。程文红提醒说:“其实,每个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会和普通学校有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老师寻求教育心理专家的帮助,因为这类孩子往往还伴有心理问题。”
在陪读的过程中,程文红提醒说,家长要多一些耐心,还要注意观察。有些孩子智商并不低,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做普通的运算没有问题,但是,应用题就会遇到困难,这其实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认知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比较差。这就需要在逻辑训练方面进行特殊辅导。
B “万能陪读”家长 会阻碍孩子正常成长
特殊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其实不存在要家长陪读的需求,出现那么多的陪读家长,在程文红和刘勇看来,很多陪读的家长自己太过焦虑。刘勇解释说:“焦虑给人带来的感觉往往是紧张担心、烦躁、不愉快,甚至痛苦,严重时还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焦虑带给人们的不良感受促使人们去寻找可以降低焦虑的各种方式,心理学在关注个体进行心理自我调节时发现了一些个体在精神受到干扰时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手段能降低个体的焦虑,以保护自我不至于受到太多的心理压力而感到的不适。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上,过度焦虑,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提高班,甚至放弃工作陪读,事实上家长为了降低自己的焦虑而采用了一种称之为补偿的心理防御机制。
刘勇表示,补偿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给成绩不好的孩子补课,以提升其成绩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补偿措施。但是给孩子补那些对他来说没有必要的课程,甚至不顾及孩子的自身条件,补过了量,那就适得其反了。“万能陪读”家长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形成的。他们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于是就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想方设法让孩子的成绩保持优秀,比如,给孩子报名各类培训班、提高班。担心孩子不够专心,自己付出的钱未必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结果又形成了新的焦虑。这时他们就想到让自己先学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去教授自己的孩子,这样看似孩子就算上课不能全部听懂,下课后家中也像是有了一个家庭教师了。这种做法其实是另外一种补充机制,但是其结果并不仅仅是降低了家长的焦虑,而是阻碍了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家长可以时时刻刻帮助他们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这在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是非常不利的。
D 严重的内在冲突 可能毁了孩子的生活
曾经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咨询室里向程文红讲起自己的“未来规划”,已经规划到了要进同济大学读书。这一切都是爸爸妈妈灌输给他的。孩子一方面似乎认同了父母灌输给自己的这一切,另一方面却因为过度的压力,已经有了厌学倾向。程文红说:“家长是孩子自我要求的外在表现。孩子对于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不是凭空想象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像一面镜子,父母教他要做什么样的自己,他就会渐渐地认为要成为那样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内心里也有自我的要求。两种力量会冲突。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往往是父母的要求占上风,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进入青春期后,就可能会产生厌学等问题。”
另一类让人担忧的情况是,在父母的耳提面命之下,孩子已经认同了父母给自己规划的“成功路线”,并不厌学,但是,却变得非常焦虑。“有些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已经放手不再像过去那样陪读,但孩子自己却无法放松,甚至对自己过于苛刻。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焦虑得要命。甚至有孩子后来无法正常学习而辍学的。”程文红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一切要建立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把自己打造成‘万能家长’,给孩子做贴身陪读,未必就能培养出理想中的优秀的孩子,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两位专家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