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限制少
喜剧节目一拥而上,尽管电视台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丰富节目类型,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根源还是总局的各种限令。“本来就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擅长制作节目,还有各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的目光就不约而同地转向喜剧类。大陆最原始的综艺节目是春晚,春晚分唱歌跳舞和小品相声。唱歌现在不被待见了,跳舞很多台做过了,不太讨巧,剩下的就是语言类了。”浙江卫视策划推广部主任王征宇就自言《中国喜剧王》包罗万象,又接地气,“不仅尽量体现中国民俗的东西,还要有西方脱口秀、舞台表演元素。只要能逗笑观众,可以不拘一格。”他认为这也是南方电视台纷纷转做喜剧类节目的优势。
资源真不多
《中国好声音》导师制的走红,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套路。导师收弟子简单可行,可复制、可制造矛盾冲突并能带来效果。于是,笑星导师正炙手可热。湖北卫视《我为喜剧狂》邀请英达、郭德纲、谢娜担任导师,葛优、黄磊、黄渤、黄海波、海清等担任嘉宾,浙江卫视《中国喜剧王》邀请到李立群、英达、牛莉、曹云金担任导师,东方卫视《笑傲江湖》拟请更有人生见解的笑星,也在考虑境外导师人选。安徽卫视的《超级笑星》由香港导演王晶和蔡明联袂担任节目“主裁判”,南北笑星大兵、杨议、赵世林、大山等也将在节目中组成“裁判团”亮相。不过搞喜剧的本来就没有唱歌的多,况且喜剧界还一直有南北和门派之别,“门派之见,谁能整合?我们的海选导演还发现,现在喜剧演出泛娱乐化色彩浓厚,节目技巧性虽强,恐怕也只能让人一乐,不能打动人。”负责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研发的田芳如是说。
前景很难测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属的《综艺报》报道,10月份出现的约20档喜剧搞笑节目,11月已经缩水为大约10档。锐减的原因,一是各台推广节目时可能多少有些虚夸成分;二是面对激烈竞争,有的台不想跟风;三是因为喜剧搞笑节目确实难搞,知难而退。目前喜剧类节目大部分是电视台自主研发的,文化差异让这类节目几乎没可能直接借鉴国外成功模式。创作喜闻乐见的段子的确难,而要在节目中展示非曲苑杂坛和相声小品大赛类型的喜剧效果就更难。虽然《超级笑星》打响头炮,收视和观众口碑都不输预期,但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王玲梅仍忧心忡忡,“整体上看,有名气的、活跃的都恨不得还是走‘赵丽蓉路线’;更重要的是,喜剧的特点决定了包袱都是‘见光死’,第二次演就抖不响了,喜剧对‘一度创作’的要求太高,后面的节目还得不断下功夫。”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