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中旬推出有奖征文活动后,上海和全国许多省市羽毛球爱好者纷纷寄来应征作品,至12月1日截稿,本报共收到作品100余件。作者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年龄从小学生到九旬老人,作品包括文字和视频,讲述了作者与羽毛球的动情故事以及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各种感受,作品充满真情实感,凸显了大众对于羽毛球运动的喜爱。
经评选,共有9件作品获得文字类和视频照片类一二三等奖(三等奖只有文字类),奖金分别为800元(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三等奖)。
获奖作品选登
外公做的礼物
小时候,做梦都想有一副羽毛球拍,但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那是一个特别奢侈而无法企及的梦。记得小学四年级暑假,我和弟弟在亲戚家玩,看到城里打工的哥哥带回来的羽毛球拍和羽毛球,感到十分新奇。在哥哥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尝了鲜,知道了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体育项目——打羽毛球。回家后我缠着外公外婆要买一副羽毛球拍。当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但手巧的外公最终答应给我们做一副。
两天后,在我们的期待中,外公把亲手做好的一副球拍和几个自制的羽毛球交给我们。看到漂亮的羽毛球拍,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球拍是用老细竹做骨架,网是用桐树油浸染过的细麻绳,非常结实有弹性,在把柄的竹节上还雕了小鸟花纹。球是用野鸡的红羽毛、胶水和轮胎厚橡胶皮做成的,也非常结实耐用。我们如获至宝,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玩起来。农村人没有人见过羽毛球,更不知道怎么打?外公却给我们示范指导起来,教我们怎么发球。我们都很奇怪,外公怎么会懂羽毛球?在我们央求下,外公道出了秘密。原来外公上世纪50年代作为志愿军战士,到过很多大城市,羽毛球也是教他打机枪的王排长教的。每次谈到王排长时,我看见外公总会陷入沉思。
原来在朝鲜的一次战斗中,外公所在的连全部参加战斗,面对着如冰雹一样密集的枪弹、炮弹,面对着一拨又一拨如潮水般涌上来的敌人,全连战士打得十分顽强,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在阵地在”,有的整班人拼光了,有的班只剩下三四个人,手把手教会外公打机枪的王排长、并肩战斗的赵班长、同年参军的小李、小张等,不幸被炮弹击中,当场牺牲。炮弹掀起的巨大冲击波,把外公卷到了旁边两米多深的弹坑里,余威犹在的弹片也击穿他的军大衣。后来外公被转抬到医院,取出了部分弹片,休息几天后又上了战场。羽毛球也成为外公思念战友的一种寄托。
有了外公的指导,我们的球技有了些进步,外公后来还给我们改进了好几次球拍。读大学时,通过勤工俭学,我终于买了新球拍,但外公做的球拍一直珍藏到今天。
在我心中,打羽毛球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而且藏着一份外公对晚辈的关爱和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欧阳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