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鹏
小孩子看见自己的新衣服缀了一块斑迹,“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妈妈忙着跑来说:“宝贝不哭不哭,妈妈帮你洗,现在什么污渍都有办法洗掉的。只要不是烧焦或织物组织受到破坏而使组织改变得无法逆转,今天,每一种污渍都有相应的溶剂可以化解。”“是吗?你是不是广告语听多了?”爸爸反问道。
应该说,两个人的话都有道理,化解的溶剂确实多了不少。对付一般的污渍,人们的习惯做法是:将相关的织物加入漂(增)白剂放在阳光下或放在(提去黄油后剩下的)脱脂乳里浸泡软化,然后再洗……但是,如果污渍侵入到纤维深处,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效果的。有些污渍特别顽固,比如汗渍、蜡烛的蜡渍、圆珠笔芯的油渍等是很难清除的。拿汗渍来说,当汗水与铝化合物结合,生成物的污染作用会不断叠加,到一定时候,衣服的腋下处就变成了灰褐色污渍,必须通过专用溶剂才能去除。对付蜡渍的话,因为蜡是不溶于水的石蜡(烷烃),因此也不是普通方法能奏效的。至于圆珠笔芯污渍,它是一种脂和颜料的组合物,通常只能用洗涤酒精(消毒酒精)和漂白剂擦干。红酒渍虽是各种饭局中难免的污渍,但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可在柠檬汁里加上盐而洗去。
有一种被称为“蓝雨”的紫藤渍,一开始是看不见的,只有衣服洗了以后才可发现一块锈褐色的污斑,而且每洗一次,显色度增强一次。只有连续不断地在氧漂白剂(含有过氧化氢或会释放过氧化物的漂白剂)中浸泡才能清除。勿用氯漂白剂(次氯酸盐漂白剂),它会损坏织物纤维。处理污渍,有一点相当重要:沾上了须第一时间洗擦,以免渗入纤维,干固而牢扎在织物中。
污渍的载体不一定是织物,也可以是纸张,因为纸是由无数的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构成的,纤维组织之间的空气散射着照入的光,所以纸张呈白色。倘若油脂的分子进入了纸张,就会把纤维之间的空气赶跑,光的散射效果大为减弱,纸便失去了白色而变得透明。当然,纸张如果弄湿了,也会出现同样的透明效果,但如果纸干了,透明现象也就消失了。油脂一旦进了纸张,脂分子便一直留在侵入的地方,至少会滞留很长时间。
总的来讲,污渍是令人不快的现象,但也有人喜欢玩污渍。十九世纪的欧洲产生了一种名叫墨渍画的艺术样式。有些作家如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桑,有意识地留住墨渍,同时用鹅毛泼引墨渍,使之成为一个图形或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的图画往往能赋予他们创作的灵感。有时候,他们会把纸张一折二,于是便形成对称图形(如蝴蝶等)。世人把这样的画叫做“墨渍画”,图画的意义往往因观赏者的想象而异。据称,墨渍画这一概念,系德国医生和医学作家尤斯蒂努斯·克纳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