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铁圈、抽陀螺、跳绳子、打康乐球、风箱爆米花、屑刀磨剪刀……长宁区天山星城有位“神笔阿光”,把一幅幅老上海弄堂生活画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地跃然纸上,画得“活”了,仿佛重现上海昔日的老风俗、老风情、老风味。还引来了新闻媒体及各大网站的争相报道,彰显了画的力量,一下子红火了一把。
阿光名叫李荣光,今年70岁出头了。说起绘画,他给我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小时候,他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家住安化路2号,社里的家属宿舍,大院里住了不少著名美术编辑,如风靡畅销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的画家丁斌曾及杨文秀等画家。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下,阿光从小酷爱画画,很有灵气天赋,常受这些高人的指点和熏陶,高考时,学校推荐他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然而,因为时代原因,阴差阳错,他去了江西新余钢铁厂工作,从此,与自己心爱的美术失之交臂。时光流逝,他退休回沪后,在定威居委会任书记,几年前回自家小区,一手“承包”了小区的黑板报。两年前,他妻子参加小区书法班,每天下午,在家练书法,看到阿光要么打瞌睡,要么看电视,消磨时光,似乎有点“不顺眼”,叽叽咕咕地劝说:“你从小喜欢画画,何不重新拿起笔?”第二天,他去了九江路,将需要用的笔墨纸背了一大包回来。
起初,练习打稿、构图、仿描、速写等基本功,并什么都想试着画,一时没有特定的题材,重点画三国人物、钢铁工人、解放军战士等,也许年纪大了,有种思旧情结,邻居常扯起上海弄堂的市井百态,人物是形形色色,行当是五花八门,童趣是精彩纷呈。今年年初,他回味弄堂里的阿婆早上生煤球炉的场景,兴致盎然地画了一幅,拿给老伴妙娣看,老伴点点头,觉得挺有味道,鼓励他多画些弄堂的生活。是啊,上海市区曾有9214条弄堂,是上海人的社会历史,是上海人的文化生活,他记忆的闸门就这样被打开了。先从自己童年放学后,弄堂的“儿童乐园”画起,打打闹闹,玩玩游戏,男小孩喜欢打弹子、造房子、翻香烟牌子、四国大战等,女小孩喜欢踢毽子、翻切德子、挑游戏棒、跳橡皮筋等,他越画越顺手,点子也越来越多,而且,弄堂里那些事,洗衣服、倒马桶、做家具、老虎灶、斗蟋蟀等都被搬上了画桌。
为了还原老上海弄堂生活,画意有趣、平实、贴近大众,体现真实感、记忆感、现场感,阿光一方面常去图书馆,翻阅相关老弄堂风俗的书籍,不断积累资料,另一方面常在外走走,拍拍照、写写生,提高速写水平,同时,还与邻居、好友常聊天、忆往事,每件作品都是满满的细节,浓浓的气息。一百多幅上海老弄堂生活连环画,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共鸣,大家打趣地称他为一代“网红”,长宁区档案局还挑选征集了二十幅作品,收藏保存。
新时代又有新作为,落款阿光的广场舞、太极拳、登山去、玩手机等画品、带来视觉的新变化、视野的新主题。他风趣地说,昨天的老弄堂,今天的新街坊,摩天楼、博物馆、大商场,浦江两岸美如画,自己老了,画画只是兴趣爱好,但要继续用笔,挖掘描绘“老弄堂”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