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师资培养“未来工匠”
说起“工匠精神”,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有一位值得骄傲的“上海工匠”,她就是学校烹饪专业负责人、高级技师陈珺老师。今年,在由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2018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活动中,陈珺老师光荣入选。她也是上海市自评选“上海工匠”以来,唯一一名来自教育系统的“育人之匠”。
“我认为,一名从事专业技能教学的老师应坚守初心、执着专注、摒弃浮躁,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精。这是一名专业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工匠精神’,我将为能成为‘未来名匠’之师而不懈努力”。陈珺老师用二十余年的时间演绎着她的烹饪教育,成为学校中“工匠精神”的代表。
好教师站上好平台,方能教得出好学生。2018年,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校。学校以“陈珺工作室”为平台建立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并为学生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来自知名五星级酒店的学徒制项目厨师团队一起亮相,教育引导学生“修匠心、学匠艺”。
海派菜肴是学校中餐专业的特色之一,是学校开展专业本地特色建设的重头戏。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学校与经验丰富的海派菜和特点名点传承人开展合作,诚邀他们来校开展技艺教学。如全国知名的“南翔小笼”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传承人的传授,其传统而严格的制法工艺在年轻学子手中得以传承。
好模式促进岗位适应
“三段式工学交替”,是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主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中职校“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的2+1教学模式”的改进,克服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实际岗位大跨度转变的弊端,让学生在紧密的校企合作中完成适应。
据介绍,“三段式工学交替”模式分岗位认知模块、岗位见习模块、顶岗实习模块。三个模块形成了“三个一”的模式,即一周、一月、一年。学生首先在岗位认知模块学做职业人。新生报到入学的第一周军政训练周中,学校即穿插各项专业认知活动,让新生对报考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
接着,学生在岗位见习模块中尝试做职业人。岗位见习安排在学生进入二年级学习期间,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后对专业技能和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且已具备初级的水平,岗位见习的目标是强化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为中级水平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顶岗实习模块安排在第三学年,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强化中级岗位技能,在真实的岗位中能够逐步开始独立工作,并达到可以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
通过“三段式工学交替”实训模式的实施,学生在真正进入企业前对企业有了感性认识,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加强了,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在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操作技能等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学习与就业中更加务实。数据证明,参加过三段式实训的学生在四、五星级宾馆实习面试合格通过率有大幅度提高。
好专业贯通升学渠道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入,不少传统专业都尝试内涵提升,中餐专业也不例外。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信息管理学校遵循烹饪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推出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中高职贯通专业,打造会动手更会动脑的烹饪人才。
该专业依托上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对工作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本位、四元合一”的课程体系,制定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专业更加强调校企合作。专业与层次较高、行业较领先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实施的各项工作中去,使人才培养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并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提升。
专业实行“一年甄别”、“2+2+1”阶段课程学习和“3+2”学籍管理,学生在前两年为低年级学习,学生主要以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后两年为高年级学习,学生主要以掌握创新技能、管理综合运用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学生完成五年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获得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层次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