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寄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
胡令远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尽管依然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但2018年中日关系走出低谷重回正轨,给动荡起伏、乱象丛生的世界带来一抹亮色。
中日走出低谷实现“破冰”
胡令远:以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正式访问日本、10月安倍首相正式访问中国为标志,中日关系终于走出“购岛闹剧”以来陷入战后最低谷的境况,回归正常轨道。
2018年中日关系实现了三个突破。首先,告别了两国领导人多年没有正式来往的尴尬局面,实现领导人互访,迈出了重建政治互信的第一步。第二,两国经贸合作突破旧有模式,开拓了新的维度与高度。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一新平台,实质上使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找到多维合作的试验田。除了传统的经贸合作领域得以深化之外,两国还就高科技领域合作建立了机制化平台。第三,敏感的安保领域也有突破,双方同意启动海空紧急联络机制,并就尽快建立热线达成共识,目的是规避偶发事件,以免影响中日关系大局。
2018年中日关系的改善,意味着两国关系进入冷战后的第二个调整期。战后以来中日关系虽然风波不断,但总体上发展平稳,但随着两国综合国力发生逆转,日本在对华认知上出现严重偏差,采取了联手美国,全面制衡中国的政策,中日关系急转直下,跌入低谷。2018年两国关系重回正轨,预示在重建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管控危机并加强安保领域的交流,加强人员往来以改善国民感情等方面,日本政府将进入一个“纠偏”的调整期。
今年安倍首相正式访问中国,人们普遍期待习近平主席明年利用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大阪峰会之机,正式访问日本。如能实现的话,双方可以就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定位和未来发展,高屋建瓴进行深入讨论,成为规范和指导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基础。如此,则可以期待中日关系由峰回路转,真正达到行稳致远,长足发展。
未来行稳致远阻力仍大
吴寄南:2018年中日关系终于告别持续多年的阴霾,重返正常轨道,这是两国相向而行、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安倍来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一张成绩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非一日之功。2018年的中日关系虽然重回正轨,但毕竟是以“低谷”为起点的改善。中日关系要行稳致远,还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第一,老的矛盾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譬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第二,新的矛盾正在凸显,主要在于以海洋问题为中心的安保领域。
对于中国根据国家发展的自然需求而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日本非常敏感。安倍重新执政以来,强化日美军事同盟,解禁集体自卫权,突破战后以来专守防卫的理念,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日本军费连年增长,防卫重点转向与中国接近的西南方向,在南海针对中国的小动作频频发生,而日本政府刚刚发布的《防卫计划大纲》,则明确将护卫舰“出云”号改装成具有综合功能的航母,其实就是违反宪法的攻击型航母。日本的这一系列举措,说到底是以朝鲜和中国威胁为借口,打造以海空综合实力为重点、包括太空与网络在内具有强大攻防能力的立体军事架构,以期摆脱和平宪法羁绊,使日本成为军事强国。
胡令远:目前,中日关系总体上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导致两国间对立的结构性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双方战略互信尚未恢复,内外多种因素对中日关系企稳向好形成一定牵制。
首先,日本政坛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出于敌视中国的立场必定会择机挑事,兴风作浪。第二,日本国内反华思潮依然猖獗。这是日本媒体持续对华负面报道发酵的结果,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一直在低点徘徊,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安倍走近中国的步伐。第三,特朗普的“遏华”攻势发生溢出效应。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者,“遏华”攻势有愈演愈烈之势。日本一直将日美安保条约视为外交的基轴,安倍要想改变传统的对美“一边倒”路线阻力甚大。
安倍长期执政尽显疲态
吴寄南:2018年是安倍复出执政的第六年,安倍的首相任期时长虽已位居战后第三,却苦于拿不出可堪青史留名的政绩。在经历了持续五六年的“急行军”后,安倍政权已开始呈现“金属疲劳”症状,政治丑闻层出不穷,执政危机接二连三。
首先,信任赤字日渐凸显。2018年,涉及安倍夫妇的“森友”、“加计”两大丑闻成为政坛焦点。《朝日新闻》揭露财务省篡改原始记录掩盖“森友”事件真相,引发了一场政坛地震。紧接着,防卫省瞒报作战日志的丑闻出现“升级版”,文官统治制度备受质疑。而财务省事务次官涉嫌性骚扰更如“火上浇油”,令日本民众对安倍执政团队的信任度直线下降。安倍内阁的支持率连续好几个月低于不支持率,出现了严重的信任赤字。
其次,“跛脚首相”有力难使。在9月份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挫败了挑战他的前自民党干事长石破茂。但是,在比较接近民意的都道府县党员投票中,石破茂获得了超出预期的45%支持票,自民党竞选团队惊呼这是来自地方的“叛乱”,是对安倍投了“不信任票”。看准了这一点,自民党内一些实力人物开始“后安倍时代”的争夺。安倍已越来越难驾驭各路“诸侯”。日本学者认为,安倍恐怕逃脱不了“跛脚首相”的厄运。
第三,修宪图谋遭遇挫折。人们原本预料,安倍2018年内将会全力推进修宪进程。然而,安倍一方面疲于应对接二连三的政治丑闻,另一方面,民调表明日本民众关心经济复苏和少子老龄化对策甚于修宪,加上执政伙伴公明党也持谨慎态度,导致安倍一直不敢在国会提出修宪提案。
日美盟友关系险象丛生
吴寄南:2018年,日美关系屡起风波,特朗普一系列不靠谱的言行让安倍政府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譬如,美国原本与日本商定,在朝鲜完全弃核前不同朝鲜有任何接触,孰料特朗普突然宣布将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举行会谈,让日本措手不及,处境尴尬。不仅如此,美国还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日本虽是美国在亚洲的最大盟国,却也未能获得豁免。更有甚者,特朗普为迫使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居然当面威胁安倍,称美国“没有忘记珍珠港”。严峻的现实让安倍一直引以为傲的日美关系这块“金字招牌”蒙上了阴影。
为稳定日美关系,安倍一年内4次会晤特朗普,创历史纪录。主要招数无非是两个,第一招是答应与美国开展新一轮贸易谈判。安倍强调这不是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并创造了“TAG(货物贸易协定)”这个词。但是,美国副总统彭斯访日时当面打脸,坚称日美谈判底线是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还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为避免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安倍将不得不忍痛对美国作出新的让步。
第二招就是抛出让特朗普动心的军购大单。安倍在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中明确写上日本将引进美制陆基“宙斯盾”系统,增购100架F-35系列的战机。两项合计总金额将接近2万亿日元,这份军购大单自然能让特朗普高兴。不过,日本的防卫费在安倍复出后“六连增”的基础上继续膨胀,势将刷新最高纪录。
半岛:局势空前缓和 弃核前路漫长
沈丁立 复旦大学教授
2018年,朝鲜半岛持续多年的紧张局势出现重大转机,北南双方最高领导人在短短半年中实现了三次互访;美朝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峰会;在三个月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还对中国进行了三次访问。与年初相比,今年半岛内外局势出现了空前缓和,而这一切,都围绕着朝鲜弃核而展开。
相关国家积极互动
近十年来,朝鲜屡屡进行核试验和导弹发射试验,引起了周边地区与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尽管朝鲜在核武与导弹领域确实突飞猛进,但它受到的制裁也不断升级,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损失。
面临内外形势,朝方决策层对相关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去年起,朝方事实上暂停了核试验和中远程弹道试验。在今年2月举行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上,朝韩双方抓住了历史机遇,朝方向韩国发出了改善双边关系的重要信息。3月5日,韩国高级别特使团访朝,朝鲜表示只要美国放弃敌意,朝鲜愿意弃核。各方抓住了这一信息,此后围绕着朝鲜弃核与半岛和平,相关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快速互动。
今年4月20日,朝鲜劳动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朝鲜中止核试验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4月27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板门店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会晤,并发表《为实现半岛和平、繁荣和统一的板门店宣言》。5月24日,朝鲜废弃了丰溪里核试验场坑道端口。5月26日,金正恩与文在寅在板门店朝方一侧的统一阁举行年内的第二次会谈。
此后,朝美领导人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了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峰会,双方签署文件,承诺建立“新型朝美关系”,合作建立持久稳定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继续推动“半岛完全无核化”目标,并就寻找战俘和失踪人员遗体开展合作达成一致。9月18日至19日,文在寅总统访朝,朝韩双方发表《平壤共同宣言》。
在此期间,中朝高层加强交流。金正恩3月25日至28日对我国进行非正式访问,5月7日至8日以及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主席同金正恩分别在大连和北京再次会晤。
六大因素促成变局
与去年相比,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化即便不是令人瞠目结舌,至少也是一日千里。究其原因,无非有来自半岛内外的各种安全动因。
首先,随着朝鲜核武以及中远程导弹开发计划的持续推进,朝鲜在这些项目上的能力建设大致已告完成。即使未来的外部安全态势继续严峻,平壤也无需继续寻求通过试验来保障国家安全。即使未来还要进行一些试验,那更多是为了改善武器系统,实现精良化、小型化与实战化。目前,朝鲜继续推进核试非但没有特别必要,反而将拖累经济,成为改善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政治障碍。
其次,通过拥核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并且成为与美博弈的王牌,始终是朝鲜对外战略的双重目标。在朝鲜核武与中远程导弹研发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平壤通过以弃核为条件,直接把美国拉回谈判桌,以此赢得更多和平机遇。朝鲜通过无核化与和平机制同步发展的理性主张,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竭力从美国换取安全保障,减轻长期以来朝鲜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外部威胁。
第三,如果美国确有诚意,愿意在朝鲜渐进式弃核的同时,以实质行动改善与朝鲜的安全与经济关系,朝鲜也愿意付出实际行动,至少暂停试验,并物理性破坏部分标志性的核与弹道试验设施。视形势的积极发展,朝鲜还可能限制自身核材料能力甚至部分削减核武库。但这些行动的前提,必须是朝鲜不再感受来自美国等外部威胁。换言之,朝鲜为自身的部分弃核,将开出相当高的价码,把弃核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第四,朝鲜客观评估了美国言战又怕战的本质,认定在朝鲜获得事实上的核能力后,美国已经失去了对朝发动大规模先发制人攻击的政治选择。因此,平壤适时抛出“有条件弃核”,必然被美国政府接住。貌似不可一世的特朗普政府,从去年上台后宣称的对朝“一切选项都在桌上”,到叫嚷“怒火与烈火”,再到今年作出举行美朝峰会的战略决策,直至最近白宫表示朝美双方“已经爱上”,无不表明朝鲜对美战略取得阶段性成功。
第五,朝鲜要竭力抓住韩国文在寅政府真诚希望改善半岛北南关系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文在寅急迫的和平愿望以及他的团队与美沟通能力,朝鲜在今年与韩方交往的过程中,长袖善舞借力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六,美朝双方在今年大国关系明显下行的大趋势下,通过在新加坡的“特金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朝鲜表示愿意有条件弃核,无疑是给美国下台阶,特朗普方面对此心领神会。美方虽坚持朝鲜必须“全面弃核”,但在“可核实、不可逆”的弃核方式上松口,还了朝鲜面子。美国急于拉拢朝鲜,尚未与韩国沟通,就在新加坡宣布将暂停美韩联合军演。美国以为在制约朝鲜拥核问题上不再那么需要他国合作,可能其认知出现重大误判。
朝鲜愿意弃核,美国愿意会谈,韩国大力斡旋,中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快速降温,成为2018年国际关系中不多的一道亮色。
朝鲜提高弃核价码
年终盘点,人们发现朝鲜弃核的步子并不大,谈论过的金正恩访韩、特朗普访朝均未实现,朝鲜弃核的开价正变得更高。本来,朝鲜提出无核化、半岛和平机制以及美朝改善关系三方面同步走的大框架就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可以同朝鲜举行各级别会晤,可以不再强调以“可核实、不可逆”方式实现朝鲜弃核,也可以放弃短期实现全面弃核目标,但华盛顿仍然坚持只有在朝鲜“完全弃核”之后,美国才会予以跟进。美国拒绝根据朝鲜弃核进展,至少部分取消联合国的相关制裁。
与此同时,朝鲜坚持半岛无核化,也就是不仅朝鲜弃核,还要确保韩国无核化,这隐含了对驻韩美军核武能力与否的核查要求。朝鲜弃核的条件,从不受到美国敌对,已扩大到不再面临所有外部的核威胁。朝鲜弃核的开价正在与日俱增。
展望2019年,美朝通过谈判落实朝鲜弃核的目的,仍有重重困难。夹在美朝之间的韩国,仍将在斡旋美朝沟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韩国在维护韩美同盟的同时,也可能迈出大步,在朝鲜弃核尚未取得更大进展时,率先实现半岛内部的终战、安全与信任的机制安排。
中东:传统热点降温 走向新的平衡
李伟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
2018年中东总体局势的发展既有延续性,也有新变化。
首先,地区秩序依然处于中东变局以来最深刻的调整之中。沙特、伊朗及土耳其等地区大国间竞争和博弈仍在加剧,传统的地区国家之间关系格局正在被打破,以色列与沙特等海湾国家关系走近,沙特等国与卡塔尔的关系却渐行渐远,土耳其与沙特的关系也因为卡舒吉被杀事件而出现罅隙。但本质上,这反映的是地区主要国家进入一个力量再平衡的过程,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在动荡中走向新的平衡。
其二,许多国家进入政治和经济乃至社会深入转型的关键时期,主要国家都面临来自内部的严峻挑战,当局者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协调国内政治和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困难。
重视自身安全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中东热点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巴勒斯坦问题持续被边缘化。尽管美国搬迁驻以色列使馆以及巴以持续的冲突引发了国际舆论的一些关注,但无论是美俄欧还是沙特、土耳其、伊朗和埃及等国的总体反应都很冷淡。这并不表明各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更多反映的是中东变局以来,本地区国家尤其是大国对地区安全议题的关注重点已经发生重大转移,各国对自身安全和发展的重视已经或正在超越对地区传统热点的关注。
其次,叙利亚危机出现缓和迹象,政治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叙利亚内战趋于平息,美国开始从叙利亚撤军,并表示不再谋求推翻巴沙尔政权。与此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代表团已经开始访问叙利亚,一些阿拉伯国家官员表示有兴趣就修复关系与叙利亚方面进行探索。
美伊关系大幅倒退
伊朗问题再度成为地区最大热点及国际关注焦点。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对伊朗采取强硬政策,致使因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签署而有所缓和的美伊关系大幅倒退。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朗的制裁,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先是切断了伊朗银行的国际融资,大幅度限制了伊朗的石油出口,引发众多跨国公司退出伊朗或终止贸易,导致伊朗经济损失不断扩大。
特朗普政府曾对伊朗提出包括要求伊朗完全停止铀浓缩活动、停止弹道导弹项目并防止扩散、释放被伊关押的美公民、停止支持恐怖主义等12项谈判条件,称如果伊方能够完成上述要求并在政策上做出根本性转变,那么美伊有可能达成新的全面协议。如果做不到,伊朗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美国重新拿伊朗说事,一定程度上与特朗普个人强烈的亲以色列反伊朗的立场及其对前总统奥巴马任内签署的伊朗核协议的厌恶有关,但在当前国际及中东的新形势下,美国的用意也早已超出伊朗问题及美伊关系本身。特朗普上台以来,不断配合以色列将伊朗塑造成地区最大的安全威胁,并挑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博弈,这一来转移了国际舆论视线,帮助以色列减轻了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压力,二来美国也从沙特等海湾国家捞取了数千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和“保护费”。此外,美国还将伊朗问题作为拉拢和打压他国的工具。一方面,美国向欧洲及其他地区盟国施压,迫使盟国重新站队,切断与伊朗的所有商业往来。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加大对伊朗制裁来打压和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伊朗有着合法贸易关系的国家。
新议题带来新活力
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发展对中东的影响不断增强,也是今年中东形势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一是当前事关世界未来发展的全球性议题日益增多,在这些重大的议题上,大国之间互相竞争和博弈正在加剧,极大地牵扯了世界主要大国的精力,使其对中东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所下降,也分散了国际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东传统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都明显下降了。
二是这些年中东地区治理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与之相关的新议题也在增加。很多国家已经提出或者正在酝酿改革和发展规划。虽然传统热点目前仍对中东新议题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但从前景看,新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终究要盖过传统热点问题。
三是围绕中东不断出现的新议题,中东的利益主体也在不断扩大,这必将给中东地区的治理和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活力。一旦这些新议题能够成为促进各国合作发展的地区共识,或将有助于传统问题的解决。
南亚:巴实现“软着陆” 印大选有悬念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南亚地区2018年总体平稳,几个小国出现变局,如斯里兰卡执政联盟发生内讧,导致总统和总理决裂,一番争斗后,总统单方面任命的新总理无法顺利入职,被解职的总理在法院和本政党的支持下发起反击,斗争在2019年还将持续下去。另一个小国马尔代夫今年初发生政治危机,最终还是顺利进行了总统选举,以总统亚明宣布承认选举结果告终,反对党领导人就任新总统。
相比之下,对地区局势更为重要的巴基斯坦,在经历了去年总理谢里夫被迫辞职的风波后,终于在2018年的议会选举中实现“软着陆”。尽管昔日板球明星伊姆兰·汗上台,难免使外界对这样的“政治素人”能否掌控国家产生一定忧虑,但最终还是实现了权力的和平交接,预示着巴基斯坦政府2019年有望把握好维护国家稳定的重任,并通过与印度重启和平进程、调整与美国关系等手段,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与环境。
南亚局势的关键仍然是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印度。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本届任期已近尾声,不出意外的话,印度将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新一轮议会选举。相对于2014年莫迪所获的较广泛支持,明年能否再次高票赢取选举,即使是最乐观的人民党人士都难以得出肯定的结论,特别是从目前各邦地方选举结果来看更不容乐观。三个主要邦的选举结果表明,国大党正在积聚力量卷土重来。虽然印度奉行联邦制,地方选举结果不能决定联邦人民院的选举结果,但地方选举体现了民众对联邦政府政策的普遍看法,显然是议会大选的风向标。
莫迪就任以来,深谙印度民众的真正期望是经济发展福祉改善,而非政客精英鼓吹的所谓全球大国梦想,因此上台伊始即提出振兴印度制造业、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等鼓舞人心的口号,并制定了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5年过去了,民众很难获得非常直观的感受,如与日本签订的第一条高铁建造协定,全长550公里,如按照新干线的模式建成,的确有一定标志性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进展缓慢,能否如期完成要打上很大问号。而莫迪总理风风火火的大国外交虽有不俗成绩,但对普通民众来说,不见得就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反对党要跟莫迪较量的地方也是在此。
国大党老谋深算,再次把赌注下在地方基层,并努力通过与众多地方政党的合作来谋求在下一轮选举中实现“变天”,其中比较重要的看点是人口第一大省北方邦,目前执政的社会正义党和首席部长玛亚瓦迪代表了数亿位于社会底层的所谓“贱民”,国大党如找到与该党合作的路径,恐怕会对莫迪和人民党构成严重威胁。当然选举还有时日,仍有很大变数。印度政局的走向对南亚地区形势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东南亚:政局潜流暗涌 地区整合不易
李开盛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南亚既是贸易、能源运输的要道,也是大国竞争的前沿。2018年,东南亚地区各国一方面既忙于处理自己的问题、努力展现传统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在种种地区与国际议题上权衡并介入,有得有失。
东南亚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形势总体不错,2018年同样如此。就前三季度而言,越南经济增长率为6.98%,菲律宾为6.3%,印度尼西亚为5.17%,马来西亚为4.7%,泰国为4.3%,新加坡为3.6%。相比2017年3%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来说,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要高出不少。
各国的政治版图悄然发生变化。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举行了大选,92岁高龄的马哈蒂尔15年后重新出任马来西亚总理,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掌权的洪森则通过大选继续执政。在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因病去世,总书记阮富仲兼任国家主席,“四驾马车”的领导体制历史性地变成了“三驾马车”。在新加坡,通过选举出人民行动党的新高层,财政部长王瑞杰可能成为第四代领导人。泰国和印尼则开始忙着准备明年的大选,泰国军政府如何还政于民?佐科能否在印尼再度执政?这些或将成为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问题。
虽然东盟2015年底就宣布建成东盟共同体,但内部的经济统合与政治关系仍然时有龃龉,并影响到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政治上,马哈蒂尔上台后的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因为海界问题发生了争执。经济上,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虽然已提出多年,迄今仍未达成协议。11月东盟峰会期间举行了RCEP领导人会议,但明年能否完成“临门一脚”仍属未知。
大国关系中,虽然美国优先关注朝核问题,但仍不忘在东南亚体现军事存在。年初派出多年来的最大阵容参加在泰国举行的“金眼镜蛇”多边联合军事演习,9月30日又派“迪凯特”号驱逐舰进入中国南沙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与之相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显然更加符合东南亚国家的自身利益。11月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访问菲律宾和新加坡,不但进一步稳定了南海局势,而且巩固深化了中国与东盟间的“一带一路”合作。临近年底,缅甸又宣布成立昂山素季亲任主席的实施“一带一路”指导委员会,让人对明年中缅关系的更上一层楼多了份联想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