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旅游数据再创历史新高。昨天,文旅部网站发布消息,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从“6614桌排队吃饭!1180位等待打车!”的无奈,到“雨刷式过马路、人墙式红绿灯”的震撼,假期里的朋友圈摄影大赛,也成了各城市的形象大赛。今年,有一座城市依靠“实力宠粉”突出重围。
“国庆假日期间,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门、大剧院等旅游景点,人员密集,请市民错峰出行,为市外游客提供游览方便,展示市民良好形象!”每天给市民发送短信,建议为游客腾出空间,重庆登上了热搜。更令人莞尔的,是本地居民的互动回复:“今天才走了200多步,我真没出去。”“三天了我都是半夜出门觅食,够自觉吗?”
“市民该为游客腾出公共空间吗?”重庆为游客“腾出一座城”,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热烈讨论,有人点赞“游客为本”,也有人直言“大可不必”,有个高票回答颇具共鸣——这不是应不应该,而是愿不愿意。
市民与游客,本就是一种身份转换,就像那句经典语录:所谓旅行,不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然而,对于任何一座城市,市民是城市形象最生动的代言人,一条短信,背后是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与其说是对游客的贴心宠爱,不如说是对市民的引导、期盼与信任。
调查统计,曾经旅行者多是谈论看到的景观和参与的活动,而现在他们更热衷于分享在旅途中遇到的人,那些接地气的“人间烟火”更能展现城市的温度和活力。因此,“宠粉”的关键,不在腾出空间,而在待客之道。
假期里,刷到全新发布的进博会形象片《上海·恒新之城》,海关大楼守钟人、地铁四号线驾驶员、垃圾分类的街道居民,和外国游客的面孔交错闪回……上海正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你我每一个人,都代表了这座城。
近悦远来,市民与游客的共处之道,才是由内而外的城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