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习惯了喜剧片、动作片、枪战片,甚至好莱坞大片轮番抢占各个档期票房冠军的时候,这个国庆档却重新彰显了电影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那么,又是什么让天南海北老老少少的观众爱上了主旋律电影?
三部大片 | 齐齐发力
10月7日的早些时候,国庆档的整体票房已经突破了50亿大关,在这个由全体影片达成的成就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三部献礼片。伴随着强情怀和好口碑,《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了国庆档表现最为强势的作品,用时2天10个小时破10亿元,6天8小时突破20亿元,并在9月30日-10月4日连续5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不过随着《中国机长》的讨论度渐起,该片也在国庆档的后半程强势逆袭,10月5日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后便一直保持领先。截至8日上午10时,《中国机长》票房已经接近20亿元大关。而三部影片中表现稍逊的《攀登者》也拿下了超过8亿元的票房,对得起其全明星阵容。虽然登山之外的感情线成为了观众火力最热的吐槽点,但《攀登者》仍是三部影片中视觉效果和紧张程度最好的,不断累积中的票房也没有让电影彻底丧失机会,以目前该片的评分和排片来看,其票房仍然存在突破10亿的可能。
精心策划 | 中国叙事
如果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172名明星加盟的《建国大业》开启了主旋律影片创新的一次全新尝试,那么10年之后,黄建新作为总监制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说是主旋律影片的再一次创新和升级。这一次,中国电影人显然更加有备而来,三部电影都提前一年左右便早早进入策划阶段,包括上影集团在内的体制内外电影公司精心组织创作,最终,真实的中国故事原型,加上强大的编剧、导演、演员阵容,让三部献礼片打动了观众,撬开了市场。壮阔珠峰上为国登顶的登山英雄、危机面前处变不惊让灾难片没有灾难发生的英雄机长,以及《我和我的祖国》里一个个见证、成就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的小人物……三部电影的成功一方面展现了国产电影生产能力的进步、工业化水平的升级,尤其不能忽略《攀登者》和《中国机长》在类型电影上的探索和努力,另一方面这些我们熟悉的故事和身边的英雄,也扎实体现了中国观众对于本国文化认同感的不断提升。
“我”是主角 | 我和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以其亲切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在这个国庆到来前便响彻大江南北大街小巷。这六个字也是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的最后片名,相比最早时候拟定的《我的祖国》,影片总导演陈凯歌添下的“我和”两个字不可小视。影片由七位内地顶尖导演分别选择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拍摄短篇,这很容易搞成堂会式电影,表面热闹,完了一哄而散。但这一次的创作扎实、认真、走心,巧妙的点题之余,更让一个个小人物,无论技术工人、空军战士、出租车司机,或是上海弄堂里的普通男孩,都拥有了自己的骄傲和风骨。这些“我”,真真切切就是老百姓,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是你我他。
其实,普通人成为主角,就是今年国庆档影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今年国庆档另外几部影片,宏大叙事之外,也都强化了“我”的存在。《中国机长》中的机组成员、空乘人员,都是普通平凡的劳动者。在《攀登者》中,虽然登顶珠峰是一个集体的努力和荣誉,但电影努力在讲好人的故事。在《决胜时刻》中,电影也把大量笔墨给了警卫员、播音员这些小人物。这些“我”,让电影与观众有了最深切的连接,或紧张、或幽默、或燃情、或热血的观影体验也就很自然地转换为真挚的感动和良好的口碑。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