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方励,电影《观音山》和《后会无期》的制片人,一名“非典型50后”,自身的故事比电影更富传奇色彩。
“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出身,多年干的却是深海打捞行业;纯正的“工科男”,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爱好者;拥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却不惜“血本无归”地扶持青年导演。他的头上不仅有“02年大连‘5.7’空难黑匣子成功打捞者”、“美国劳雷工业公司、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的光环,更是闪烁着过来人的智慧、年轻人的活力。
方励一站上舞台,便笑呵呵地说:“今天我为什么要和大家聊天?因为过去30年我过得很快乐。为什么我过得快乐?因为我知道人是什么。”他想通过“一席”的舞台,把自己保持快乐的秘诀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在方励22岁那一年,他便已经“看破红尘”:一世短暂,人生不易。当他意识到生命宝贵时,便开始千方百计地“惜命”;不过他的“惜命”方式很特别——不是“养生”而是“折腾”。
要当自己的人生船长
方励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是一个充满斗志的人。每做一件事情,如果看到了终点就会觉得很伤心。他极度厌恶那种“扯着日历数日子”的生活,讨厌那种“一睁开眼就可猜到随后一年甚至一辈子会要干些什么”的感觉。“我总觉得每天都应该是未知的,因为只有未知的东西能够激起你的梦想;没有梦想就不会有激情,没有激情那么生命也没了意义。”
刚刚毕业时,方励乖乖地去了一个专业对口的研究所待了两年。他感觉无趣而烦闷:一辈子的发展轨迹自己似乎此刻都已能了然于心。他也觉着活得很不自在;有一次他看到某个领导有麻烦,本想要伸手援助,却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谄媚”、“奉承”,他只好当作没看见地走开了。那个时候他开始怀疑自己:我为什么变得这么不自由?为何不能听从自己的心愿来活着呢?他在认真思索之后,毅然离开了束缚他翅膀的单位。他想去外企体验一番不一样的文化环境。应聘时他毫不掩饰地跟老总表露:“我为了体验才来,只呆两年就走,绝对不留。”老板也许被他的魄力和自信所打动,真的答应他两年后绝不挽留。果然两年后,方励离开了外企,又顺着自己的想法去了美国进修。
那一段激情而自我的岁月让方励深切地尝到了自由的甜头。从商以后,他在行业之间的转换也因而绝不犹豫,永远跟着内心的声音走——当海洋打捞成为他的新的兴趣时,方励爽快地抛掉了每年进账不少的旧产业,一心一意地研究着自己的新嗜好。
他常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人生如果是一片苦海,我可能只算得上一个破舢板;但是别忘了,老子是自己的船长。”
记忆才是真正的收获
方励的人生经历尤为丰富——17岁下放,20岁成为“北漂”工人,1978高考恢复后进入地质学院读书,在大学又是文体政活动全方位参与。“应用地球物理”的专业又苦又累,但是方励只是跟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它。“我后来发现,我做这个选择反而是‘因祸得福’,为自己后来各方面兴趣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也让我发现了更多‘好玩’的事。”
他告诫年轻人不要患得患失,算计太多总归是要上当。他做了这样一个类比:我们平时在做题时,总是为了一个选项不停纠结、屡次更改,最后公布答案时才发现自己的第一直觉往往顺利。这就启发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要随着自己的心愿来。“希望做什么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很多人把赚钱放首位;这样是赚不到的。赚钱不能动情。你想想看,钱是拿来买快乐的,不然意义何在?就为了和别人比一比,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方励像个顽童一样笑着:“我这个人,一向是不好玩的钱我不赚。我为了赚钱,投资的是我短暂的只有一次的生命,这多么划不来!我情愿少赚一点,拿时间来跟这个世界互动。我总跟年轻人说,你们不要拿数字算账,要拿内心感受衡量自己的收益。”
《后会无期》的某个片场负责人是方励朋友的女儿。她以前干着高薪的经管工作,却被方励游说到了电影圈,工资也不如从前;但是她却并不后悔,觉得自己活得非常充实而满足,觉得工作终于也开始变得可以享受。“整天盘算的人都输了。生命中,你的时间分配的百分比,应该是由快乐决定的。”所以,当儿子说自己想当消防员时,方励非常开心和爽快地鼓励他:“干!”在方励看来,人活一世,功名利禄什么也带不走留不下,只有记忆永远伴着我们。
昼“玩”科技夜“玩”电影
“只活一次”的遗憾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敢“活出两条命”的勇气是方励们独有的。
方励很忙。由于涉足的产业太多,或者说喜欢“玩”的东西太多,他过着切换速度极快的生活,以至于没人敢来给他当秘书。他常常是白天“玩”科技,晚上“玩”电影,真可谓是“用生命在玩耍”。产业虽多,但他不想做大;有的时候甚至会随着性子退出一些“玩腻了”的领域。他说自己总感觉特别占便宜,因为“折腾不息”的生活态度让他常常有种活了两条命的满足感。
谈及当年创业的原因,方励说:“因为我爱好太广,根本无法从现存的行业中找到能让我满意的平台。那么,我就只好自己创造这个平台来‘玩’喽!”爱好的广泛,让方励成为“跨界达人”;正如他所说:大自然和人对我最重要,我对他们都很有兴趣。方励说,每次别人跟他说什么东西最近很赚钱,他绝对不会有耐心听下去;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他,一艘船沉没了并且需要依靠某个打捞技术,他和别人探讨的兴趣就来了。
在他看来,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己每天都很快乐,并且还比较可以地活着。1992年,他特别想去法国旅游。于是他淘气地“以公谋私”,专门找到法国的一家公司建立了商业关系,导致他一整年都如愿在法国流连。
尊重后代的人生选择
方励说他太爱自由,而自由的人最有创造力。“不过,自由也意味着不确定性,但风险和机会永远是并存的。每个人的取向不同,因而潜藏的机会也不同。被安排好的生活是没有机会的。”现在很多人努力赚钱,都是希望给后代提供一个更加好的生长环境,但是方励觉得,为后代“囤积财富”等于在剥夺他们自由发展的权利,太优裕的成长环境会或多或少减少孩子的人生阅历,温室对成长无益。
因此,方励的家庭衣食无忧,他却绝不给孩子物质溺爱。女儿要用他的“支付宝”买一本5美元的书,都必须要征得他的同意。“没有任何一个小孩想和自己的父母活得不一样。小孩子不也觉得‘活一个和父母一样的人生真是没意思’吗?不如让孩子们随着自己的心愿选择,至少他们未来不会后悔。”
电影圈被许多“实用主义派”家长所抗拒。对此,方励也有诸多慨叹:这里的导演过剩!“这正是源于人们畸形的价值观念,以为造型师、摄影师这些职业的光环总不如导演——于是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就这样耽误机会、断送了梦想。”
每一个来他公司面试的员工,都会有一次和方励聊天的机会。他总会问应聘者:“抛弃所有的条条框框,你觉得自己最想干什么?”曾经有一个面试者说,自己一直想干摇滚,并给方励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心中那个斑斓的世界。方励听后当即便说:“那你不适合这家公司,不要把短暂的生命浪费在这里。”但同时,他又给这个年轻人建议:你可以找到类似的圈子渗透进去,可以去做DJ或者去搞录音棚工作,也许某一天你的某支曲子能够一举成名。方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鼓励年轻人、鼓励梦想。
太过养生就等于在等死
喜欢折腾,总爱把生活过得“惊心动魄”——是“50后”所畏惧的生活,却是方励的人生常态。在世界各地旅游是方励的爱好之一。他跑遍天南地北,常常流连于自然奇观之中,感慨着造物主的神奇、大自然的不朽。“每一个盆地、每一座高山甚至每一块巨石,哪一个的形成不需要千百万年?然而人的寿命最多3万来天,与之相比,我们的生命多么渺小。”
在这样一个爱折腾的人心里,“养生”完全是浪费。“我的身边没有50后的朋友,因为他们大多专心养老去了;80后甚至90后才是我的朋友主力军。也许大家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有一点反传统。但我始终觉得,我们应该继续前进。”于是,他继续和年轻人“打打闹闹”、“嘻嘻笑笑”,拒绝“养生”、拒绝“休息”。他说他要珍惜自己作为人类得以偶然活着的机会,要把这短暂的3万多天无限地延长着。
(本文素材源自现场演讲和网络视频结合传播平台“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