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瑞典,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宜家,随后是宜家的肉丸,或者是诺贝尔奖、沃尔沃汽车、H&M的时装吧?不过,除了以上提到的品牌,大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瑞典企业的创新成果“包围”,鼠标、蓝牙、心脏起搏器、Skype、爱立信、伊莱克斯、凯孚轴承都起源于这里,这些大型跨国公司雇佣了世界上超过25万人。10月初,记者有幸受瑞典对外交流委员会邀请,走访了瑞典多所高校,体验创新教育文化。独立思考、对权威的挑战、对创新的鼓励,需要发自宽容的土壤和空气,这应该是瑞典在创造、运用和传播知识能力名列世界第2的原因(世界银行知识经济排行榜)。
600多个英语教学硕士项目
目前,瑞典并不是中国学生的留学热门目的地,2013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中,中国留学生人数为1572人,但瑞典国际化程度、对外来文化(人)的宽容度、作为非英语国家国民英语普及程度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瑞典,几乎五分之一居民出生或父母出生在国外,约有35000名外国学生在瑞典各大学学习。瑞典的大学也提供600多个英语教学硕士项目(很少有外国人申请瑞典本科,英语项目较少,主要以瑞典语授课)。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公民是未来领袖,瑞典的国际化对中国学生来说,一能开阔视野,二来缩短适应期。
留学生在瑞典每月住宿(包括电费和保险)约为3690克朗,餐饮(自己做饭)约需要1640克朗,医疗、课程资料及通信等其他开销约3000克朗。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生活费如果省一点儿每月开销最低也要6000元人民币,花销的大头是房租,其次是餐饮。瑞典物价相比国内要高不少,一根杂货铺的香蕉可能就要10元人民币。交通各城市差异很大,出租车非常贵,在斯德哥尔摩、哥德堡等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办卡每月需要约500到600克朗(频繁出行);而在德隆,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了!(根据目前汇率,1000克朗≈850元人民币)
FIKA时段与教授进行交流
在瑞典人的文化中,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习惯,用瑞典语来说就是“FIKA”。初始,记者以为就是“下午茶”,到了当地才发现,这个“FIKA”时刻发生的频繁程度根本不等同于下午茶,或许用“茶歇”来解释更贴切。瑞典朋友特别提醒:“这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
早饭以后、午饭以后、晚饭以后都可能来一次“FIKA”,喝点咖啡和茶,吃吃肉桂卷或是别的小甜食。重要的是,在这轻松一刻,大家从工作、学习或生活琐事中解放,互相聊天,开启天马行空的各种话题。在大学里,虽然不至于一天三次,但几乎任何校园活动、学术论坛或是大小会议都会准备FIKA。别小看这个“吃点儿喝点儿”的片刻,这可是师生交流的大好机会。
“可以说是FIKA拉近了我和老板(导师)之间的距离。平时课堂或者实验室里的交流大多是专业领域的对话,比较严肃。但是FIKA的交流中会聊聊兴趣、生活、文化,家长里短打破了与教授之间的隔阂,而这会更加有利于专业学术上的互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交换生王雪婷说。也许真的因为频繁的茶歇习惯,让瑞典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平等融洽,记者访问的所有大学,都把师生关系作为特别的推介点,的确,在瑞典如果大学学生不直呼老师名字,而是加上“教授”或“先生”可能反而是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