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挑战杯”上海大学生创业大赛是参与学生最多、项目最多、关注度最高的一项赛事,也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练兵”的平台。参与其中要经过哪些流程,究竟有哪些收获?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上海商学院“挑战杯”“SayHi”团队的创业故事。
向自己“说你好”
当下,许多企业开始选择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来做宣传、互动,这样的方式让上海商学院东方财富与传媒学院的大四学生林晨婷(参与比赛时,林晨婷大三)和她的创业团队发现了创业的“微光”。“挑战杯”作为一个官方权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它给予了大学生另外一个不同于校园内的平台。当被问及参加“挑战杯”的初衷之时,林晨婷表示是为了挑战自己:“其实在大学,每一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挑战杯’就是让我们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一个平台。”
林晨婷在任东方财富与传媒学院的团总支副书记时,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融合,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她都以最佳的姿态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所有的挑战。对她而言,“挑战杯”是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窝在寝室中,与那些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SayGoodbye(说再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学会和自己、和社会SayHi(说你好)。”于是,她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成线上线下的互动,让大学生有一个发起和召集的平台,更好地完成社会实践,走出宿舍,走向社会,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可以选择跨校进行组合实践。就这样,一个名为“SayHi”的创业项目诞生了。
兴趣成就合作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会合作”是大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挑战杯”于大学生而言,便是“合作”的契机与平台。林晨婷组建了一个跨专业的团队,成员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有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东方财富与传媒学院。而当问及是如何相识并且一拍即合的时候,林晨婷表示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呆在寝室里的人,她更喜欢走出校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她的团队成员也有和她一样的兴趣,于是这些趣味相投的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一段“挑战之旅”。
一个人意味着一个想法,思想的碰撞难免会撞出一些不一样的火花,一个团队在活动时难免会有些摩擦、不合,但有时候就是这些小小的看似并不重要的摩擦可能会导致一个团队的失败。但林晨婷有自己的方法来把摩擦化为闪光点。“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会选择去借教室或者在食堂里,总之大家面对面坐下来,把想法和问题摆在台面上,大家商量着解决。”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选择运用聊天工具作为载体的沟通方式,其实这对于人际交流而言并非是很有利的,林晨婷团队抛开聊天工具,用“心”来商量,也避免了摩擦变大和团队解体的可能性。对于林晨婷而言,“倾听”对于一个团队很重要,“不管自己有多好的想法,你要学会先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和队友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
演出精彩
最先进行的校级“挑战杯”比赛中,最有意思也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莫过于路演了。看着那些参加“挑战杯”的选手,一个个铆足了劲,为自己的项目宣传造势,学校的走道挤满了人,或许也算是“挑战杯”带来的盛会。
“向市里提交报告后,离学校的决赛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们着手准备路演,”路演决定着团队项目能否成功获奖,“我们团队的五位成员,每个人都把这个项目的所有介绍背得滚瓜烂熟。同时,我们还制作了展板来介绍,配上图文,尽量做到能够吸引眼球,在老师和同学们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流畅地把我们项目的理念告诉他们。”路演的各项安排也耗费了林晨婷团队每位成员的不少心血,“当时,我们团队是路演的第一名”,林晨婷很兴奋,也很为自己的团队骄傲!
人生是一出戏,人生中的一个挑战就是戏中的一幕,林晨婷在“挑战杯”中演出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也表演着属于她大学生活难忘的青春岁月!
“答辩”人生
有挑战就有答辩,答辩也是“挑战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答辩,考量的不仅仅是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也是考量一个团队是否把项目准备完善,并且每一个组员都充分了解这个项目的价值所在。
“我们一共进行了两次答辩,第一次答辩我们团队五个成员,每个人都分配了一部分。仅仅做PPT,我们就花了一个多星期。”林晨婷表示其实自己对于这次的答辩并没有很紧张,“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背了演讲稿。”当进行第二次答辩时,林晨婷他们团队却显得比第一次更为紧张,PPT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告厅不断排练,“背演讲稿,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而且我们还针对可能提到的问题作了预设。”不过,面对决赛答辩时林晨婷显然有些“不淡定”了,“好在,老师们的提问在我们的预设之内,所以整个答辩过程其实还是挺顺利的。”即使经历过了一次答辩,林晨婷他们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答辩的顺利而放松了对第二次答辩的准备,相反,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最后的答辩。
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林晨婷团队最终选择由三人进行答辩。当天,他们没有辜负团队所有人的希望,在决赛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场答辩辩的不仅仅是项目的内容、未来的计划,更是在为青春的努力做答辩。
意外获奖
林晨婷团队的“SayHi网络有限公司”最终获得了“挑战杯”铜奖,对此林晨婷用“意外”来形容。“其实,虽然我们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每个人的涉猎有所不同,但是毕竟我们的团队由大一到大三的学生组成,大家在专业的学习上还没有十分透彻。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学我们没有学的,或者是我们还没学到的内容,其实这是整个准备过程中最难的。”说起策划案的撰写,林晨婷回忆了当时团队成员们要去找很多资料的情形,“当然,有的我们实在自己搞不定,我们会求助于我们的指导老师,但是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涉猎太广泛了,有时候超出了老师研究的范围,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了。”项目涉猎网络、财务分析等各方面,内容又比较新颖,但网络能给他们的资源实在有限,“说实话,我们方案里的财务分析,真的很粗糙,因为大家都不是很懂,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对于这一部分,我们是真的很没有信心的!”
即使策划案中夹杂了一份不太完美的财务分析,但是林晨婷他们的团队,依旧用其他的亮点和完美,赢得了评委们的欣赏,赢得这枚奖牌,即使是意外,它也是给有准备的人,而恰好,林晨婷的团队准备了!
因为年轻所以不怕
作为“挑战杯”的一个参赛项目,策划案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社会商界的实践,“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够把它变成实体,及时把它作为一个公益的平台。”因为团队中有各个年级的队员,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不同的规划,所以“SayHi”目前仅仅只是一份纸质的成果,但是林晨婷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平台去服务大众。
“其实这次挑战杯让我学会了很多,包括自学的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等,其实拿奖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拿奖,是锦上添花,即使没有拿奖,这段经历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林晨婷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与大一、大二组员对于这次比赛的看法就有所不同了。大三,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生活的一半已经过去了,真正出社会似乎近在眼前,锻炼自己,成了很多大三学生最想做的事情,“其实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很多,甚至说失败率比成功率更高,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做,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没有中年创业时那么多来自家庭的束缚,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输得起!”当一个大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时,就意味着,他已经准备好了挑战,准备好了可能的失败。
年轻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财富,社会容忍年轻的我们失败,社会更加鼓励年轻的我们重新站起来再战征程,输赢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尝试了,你努力了,你经历了,这将会是你人生记忆中最难以抹去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