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上海市第一届大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拉开帷幕,来自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5所高校共56支队伍参赛,一展当代大学生的创新风采。本次比赛由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举办。
即兴比赛 限时答题
头脑奥林匹克(Odysseyofthemind,简称OM)是一项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增强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的国际性活动,在上海已开展了28年。首届大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参照“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即兴题比赛形式:当场宣读赛题,限时解答完成。赛题分语言题和动手题两类。此外,比赛当天还将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展示交流”活动。
此前,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许多大学的社团负责人听到要举办大学生比赛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动。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头脑奥林匹克的难忘经历,点燃了他们参赛的欲望。上海交大社团负责人、OM活动组织者许俊义就是一名OM老队员,一直希望交大能有自己的OM参赛队,这次借助比赛的契机,终于得偿所愿。
从零开始 组建八队
上海科技大学的曹雯婷,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参加OM活动,前几年还和父亲一起参加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亲子擂台赛决赛,获得过“纸绳拖重”“纸张叠高”和“吸管飞行器”赛题的冠军。“对OM,我可以说是情深似海。”进入大学后,她在学校里创办了OM创意思维社团,一直在寻找实践的机会。
这次听到举办大学生OM比赛的消息后,曹雯婷马上在学校发动,迅速召集了上百名学生报名。后来从中挑选了53人,组成了8支参赛队,上海科技大学也成了这次大学生OM比赛参赛队最多的一所学校。
曹雯婷把53人召集起来,根据比赛要求,在校内培训了两次,还举行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模拟比赛。“在比赛中,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过程重于结果,成长重于获奖。”
善于观察 勇于发明
本次比赛的题目力争做到有针对性。主办方表示,当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的实施策略。根据这些情况,出题人员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赛题,希望大学生们通过比赛,不仅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提升合作意识,还能有更多实际收获。
例如有一道“向大自然学习”的语言题,题目的主要内容是:相传鲁班模仿野草叶子边上的齿,发明了锯子;达·芬奇受到流动的水的启发,发明了水轮。请参赛选手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受到自然启示的发明,或当场思考还可以根据自然启示发明一些什么有趣的新玩意。主办方介绍,出这样的比赛题目,就是鼓励大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勇于发明,善于分析现状,勇于揭竿创业。
【相关链接】
参赛感言
OM比赛对大学生来说,意义在于学会合作,学会换一种思维解决问题,多动脑、多尝试、多坚持、多创新,这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我们是一种锻炼和能力。OM带给我的并非仅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情怀。是它让曾经的老队员再次聚在一起,将OM精神传播给更多的大学生。另外,我和同学们也在上海科技大学这所全新的、以科技创新为理念的学校中办了OM创意思维社团。除了每年参加比赛外,平时也开展创意课堂活动,未来还想做更多充满创意的事情。总之,要努力发扬头脑奥林匹克精神,通过言传身教,传递下去。
——曹雯婷(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大一学生、校OM社社长)
作为一名OM老队员,一直希望交大能有自己的OM参赛队。借着这次比赛,我终于促成了这支队伍的出现。在我看来,OM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伴随每个参与者,并从我们这里延续下去。OM精神代表着创新与合作,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掌握这种能力。相信这次在交大举办的大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会吸引更多有奇思妙想的大学生参与到OM的活动中来。
——许俊义(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大一学生)
大学生这次能毫不犹豫再次投入OM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放不下曾经的难忘经历,对OM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对我们这些老队员来说,OM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一段难忘的回忆。听到这次比赛的消息,许多老队员们都热血沸腾,很快就聚集在一起。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但是因为OM,我们就能成为队友,就能一起团结战斗,就能携手创造灿烂明天。
——沈驰(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大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