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采访了三位耄耋老兵,让我印象深刻。
老兵卢彩文,在电话里声音响亮,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打破了我对老兵固有的印象,本以为90岁的老兵应该走路迟缓,说话缓慢含糊。采访那天,卢老亲自到路口迎接我们,他穿一身整洁肃穆的中山装,身姿挺拔,笑容自信,握手时传来的手劲力道十足。
卢老很热情,桌上整齐摆放了很多水果和糖果,一看就是准备了很久,他给我们每个人泡好茶之后,才坐下接受采访。卢老滔滔不绝地描绘自己经历的一切,激动时还会前倾后仰。老人带我们进他房间,面积不大,墙上挂着他跟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大木桌上放着他未完成的一幅水墨画。
老兵李会映,留着山羊胡子,热情地给我们找凳子、泡茶。他身子略显虚弱,只会说本地话,部分记忆模糊,但回忆到打仗的片段时,依旧声音响亮而充满自豪感。他年轻时被称为神枪手,战争结束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依旧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射击口诀。
老兵张体留住在村子尽头,年轻时从家乡四川被抓到云南参军,今年已经88岁,表达依旧清晰。张老说四川话,讲了很多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故事,神采奕奕,绘声绘色。抗战后,老人一直留在腾冲,直到今年初才第一次回到四川老家,坚持去父母坟上祭拜。他说自己对不起父母,但是国难当头没有办法,为父母上香算是了去一大心愿。
采访结束时,张老身穿最珍爱的中山装,努力挺直肩背,敬礼,他的手微微颤抖,背也很难直起来,但表情始终特别坚毅。
三位老兵有太多故事可以分享,我们在一旁安静聆听,不忍打断。离开前,请老兵们写下名字,他们写字的手是发抖的,卢老嫌第一次没写好,又写了两遍。
他们感谢媒体广泛关注,可那些说了许多次的故事背后,老兵的内心到底经历了多少次失望和落寞?怎样才能真正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慰问,我有些困惑。
老兵的一生,是坚守和服从的一生。他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耄耋之年,依旧会唱军歌,背口诀,挺直身子敬礼。他们的故事不同,但对当年的决定,都响亮而坚决地说:不后悔。采访结束,他们都会站在门外目送我们离开,转头看着他们挥动的手臂和灿烂的笑容,想起那句话:有一种精神,叫老兵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