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开办商学教育的高等学府,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创业学院,在探索基于财经院校“服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型人才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匡时创业班”,招收校内外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独具财经特色的课程培训、导师团指导、众创空间体验、基金投资孵化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三年来,匡时班已经成功举办4期,在190名学生中产生了超过160个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市级奖项51项。这些“服务+”项目创业者已逐渐成长为当代中国“双创”的青年群体典范。
培养新人才 助力创业梦
张思雨,上海财经大学2014级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匡时一期”优秀学员,现任第2家DearHome城市文化民宿创始人,历任上海张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精通营销创始人、咖啡绿植项目经理、Together创始人。
张思雨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连续创业者,刚进大学就毅然走上创业道路。那年匡时班开班,他成为第一批学员。有系统的创业教育、专业导师指导、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他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大二那年拿到首轮风投,随后休学创业。如果说年轻的创业者需要折腾,那么从咖啡绿植、Together、精通营销到现在的城市文化民宿,他从未停止折腾。也正因如此,才能先后做出许多产品。
在张思雨看来,上海财经大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是自己创业路上最大的助力。对初创企业而言,场地和资金无疑是两大难题,而创业学院不仅为学生团队提供免费创客空间、舒适的办公环境,还有“醉学创业基金”“经佳奖教奖学金”等创业基金支持,大大降低了初创企业的压力,为大学生创业者追梦创造条件。
曹一纯,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匡时一期”优秀学员。他是绿色环保发烧友,在2015年夏天重回校园,匡时班三周的强化课程让他找到了大展拳脚的空间。“随着市民需求的增强,充电桩难找、续航能力有限,成了新能源车的大难题。”为此,他设计开发了帮助用户尽快找到电动汽车停车位的“绿色翅膀停车充电共享项目”(e电充),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服务号并共享位置,系统就会按距离远近推荐空闲充电桩车位,充完即可微信支付。
在以匡时班为核心的系统化创业素质培养体系中,创业学院丰富的“人、财、物”资源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仅以e电充为例,律师、会计师、投资中介、咨询公司等外部资源都在其孵化过程中助益良多。“在初期布点投资后,计划未来三至五年内可实现盈利,并拓宽商业模式,逐步实现我的绿色梦想。”曹一纯说。
学习新态度 接受新挑战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刘兰娟强调,创业教育并非鼓动每一名学生都去创业,而是一种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创业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有人觉得大学生创业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但我们其实是希望他们能在大学四年里,通过创业教育体会人生的无限可能。无论成功还是挫折,不断尝试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挑战。”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项目的培养只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全面教育,而非单纯创业项目的教育,创新创业素养是每个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从‘知识’‘能力’‘思维’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看来,双创教育应着力发展个性,并培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一定要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