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手小手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教师遇上英国学生
  8月4日晚,BBC播出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按照纯中国式的教学方式,教英国学生学习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片中的中国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英国学生也颇有怨言。

  中国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意味着,听话、服从是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尊敬师长也就成了一切校园生活的前提。所以,当5名中国的中学教师来到英国学校,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并不是天然法则时,他们的内心最初是有些崩溃的。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觉得,这其实有关文化差异,并不关乎对错。“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里,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强调个性的文化里,重要的是保存自我。”

  中国是大班教育,纪律能保证课堂的安静、安全。汪冰说:“BBC片中实验的不合理之处,是让习惯了小班教育的英国孩子突然进入大班,这对中国教师是不公平的。”

  “但过度强调纪律,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且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会有惰性——听老师说就够了,不需要参与。这就是中国学生不太爱发言的原因。”汪冰解释,单向的教学方式,在人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容易“走心”。纪录片中也提到,学生们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课就都全忘了。

  汪冰说,如果换作5个英国教师来中国上课,他们大概会痛苦于“在人群中叫喊却无人应和”,鼓励了半天也不见得有人愿意说话;而学生的苦恼很可能是,学了一天,什么硬货都没学到,就顾着跟大家聊天了。

  汪冰提醒,如果一个孩子被教师评判为“高考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学其他的有什么用”,那孩子可能会采用自毁的方式彻底放弃自己——我就不学了。“因此,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鼓励孩子。”

  为了表现“纯中国式教学”,英国学生被要求穿上了连中国学生自己都吐槽过无数次的“像降落伞一样”的校服。平日里做算术都仰仗计算器的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学会三角函数。一个小姑娘嘟囔:“为什么要学,让我们学会怎么缴税不就可以了”。

  一个屡次“破坏课堂纪律”的女生被老师请出了教室,一个上课爱说话的男生被老师惩罚面壁,再进行下去,似乎就差“请家长”这一招了。但英国孩子似乎并不在乎。女孩说:“如果不是考虑到我的朋友,我才不会来学校。”

  “强调纪律、强调集体,其实还是在默默传递一个理念:老师是对的。这会让孩子从小觉得,谁做权威就可以任性、可以随意制定规则。”汪冰认为,东西方教学方式没有绝对高下,节制和规则才是现在中国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提到,比如中国孩子在外留学,家长特别担心他们吸大麻、滥交。“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如果高中毕业还没有性经验,就会被嘲笑;男孩在大学有很多亲密关系是一种自豪。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一旦选定了交往对象,就会比较忠诚;而中国孩子可能只学了一半,没有搞明白全部。”

  汪冰说:“英国的教育方式会让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为他们尝试过自由;也会让不自律的孩子很难变得自律,分层十分明显。只是在英国,你可以靠福利过得还不错。”

  纪录片第一集的结尾,中国教师开始尝试新的管理班级的方法——选班委。汪冰认为:“这是帮助教师来实现某种权威的意志,还是让学生彼此示范和影响,实现自觉、自我管理,将决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  蒋肖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情理与法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份专版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女大学生的安全忽视不得
育儿速读
中国教师遇上英国学生
理智与情感
考生利益岂容任性
家庭周刊大手小手09中国教师遇上英国学生 2015-08-26 2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