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
对于不留作业,陈晓娟起初还挺高兴,觉得“减负”落到了实处。私下询问了几个相熟的家长后,陈晓娟这才醒过神来,原来老师每天发到她手机“e校通”上的“学习目标”其实就是作业,比如,“请督促孩子练习并能写出今天课堂上学的3个复韵母和8个字”“练习并记住课上学习的英语对话”“有能力的孩子用‘一图四式’来表达6+4=10的内涵”……
乍一看,好像哪一项都不是要写的作业,可实际上,要完成老师的每一个要求,都得下不少功夫。“还以为不用写作业,原来少写一样都不行!”陈晓娟说。
这些隐形的作业,让家长又爱又恨:一方面帮家长指出一条“赢在起跑线”的“秘笈”,似乎“多写多练,成绩就好”;另一方面也“催”得家长为之揪心不已、疲于奔命,因为“总有人比你更拼”!
留作业,家长苦;不留作业,家长更苦,心里更不踏实。
那么,到底有没有可能让孩子完全不写作业,又能学到知识呢?
在一所知名小学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王老师说,课上学会了并不代表孩子真的掌握了,学习应该有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每天家长陪孩子回顾一下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特别是在孩子刚上小学的前两年,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他说,父母和孩子一起复习,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复习旧课、预习新课”的学习习惯。
“作业的形式有很多种,孩子也各有差异,不该一刀切。”王老师说,比如今天教了5个生字,有的孩子全记住了,有的孩子回家就忘了2个,“那么家长可以问问孩子记住了多少,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抄写多少遍。”
但家长不这么认为。表面上看,小学一二年级考试不许打分,不允许搞成绩排名,但事实上,有些老师会暗示家长,多少分以上算“优”、多少分以上算“良”,每次单元测验的成绩都要计入期末成绩,只有每次考试都是“优”的学生才能参评“好儿童”。
这说到底还是指挥棒的问题,只要成绩仍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指标,老师和家长就不可能真正放松。
一位家长则感叹,连习主席都说“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可见在中国让孩子“玩”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