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自传《屠呦呦传》也于近日上架,书中关于她生活、成长、爱情细节的小故事均系首次披露。
爱情分工 “买东西的事都由我家老李做”
1955年,经过4年学习,屠呦呦从北京大学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生活上,屠呦呦是个实打实的“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回,她的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被大家戏称:“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
现在,连屠呦呦自己也说,要让身边的生活琐事变得井井有条,“我依然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屠呦呦口中的“老李”,是她的丈夫李廷钊。
李廷钊与屠呦呦是同乡,两人还曾是效实中学的同学。1951年,李廷钊赴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外语。此时正值抗美援朝,他和班上的许多同学提出要到朝鲜战场。消息传到了周恩来总理处,周总理说:“不要去朝鲜战场,国家亟须大量优秀人才,你们应继续学习深造。”
从苏联学习归国后,李廷钊被分配到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工作,后又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和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在马鞍山钢铁厂期间,李廷钊有个姐姐恰好在北京工作。因为都是同乡,屠呦呦常同李廷钊的姐姐会面。李廷钊从马鞍山到北京看望姐姐时,也常会遇到老同学屠呦呦。姐姐看出他们间的意思,主动当起了红娘。一来二往,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走到了一起。
1963年,他们在北京重逢两年后,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有朋友戏称,李廷钊与屠呦呦的结合,是传统(中药)与现代(钢铁)的融合。
屠呦呦大学同学王慕邹的妻子,与屠呦呦熟识。她说,婚后屠呦呦不擅长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屠呦呦与一般女孩子的兴趣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
儿女情怀
三四年才有一次母女相会
虽然在家中角色有所不同,但婚后屠呦呦两口子共同的主题,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奉献。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说起往事,屠呦呦显得很淡定。那时,她被派去海南岛,丈夫李廷钊因为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背景,已下放到五七干校,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了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则一直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也正是由于长时间的骨肉分离,以至于“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
小女儿李军记得,自己第一次对母亲有清晰印象,已是3岁多。李军在宁波老家待了几年后,屠呦呦才有机会从繁忙的科研任务中,抽出一点时间去看看朝思暮想的小女儿。那天,在外公外婆家门前的小巷口,李军远远就瞧见一个人,拎着行李快步走来,张开着双手,嘴里不停地叫着自己:“小军,小军……”李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好几步,那一刻,小女孩的脑海中,没有“母亲”的记忆,她不知道,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女人,就是自己想象过无数次的母亲——屠呦呦。李军至今也纳闷,母亲那时如何能认出自己。
三四年才能有一次的母女相会,一直持续多年。女儿李军也很长时间里无法理解,母亲怎么能为了科研、为了事业,就可以舍弃自己的家庭,连孩子也顾不上照顾?
每次都颇为“陌生”的母女相会,也让屠呦呦暗暗怀疑过自己当初的选择。多年过后,她依然会有些懊悔地说:“孩子长大后,甚至一度不想回到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
本文内容摘自《屠呦呦传》 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