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马先生101岁诞辰。午后,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的十几位姑娘唱起了《雪花》。这首歌由马革顺从国外带回,既是他最喜爱的合唱名曲,又是他永恒不渝、默默奉献的写照。而此刻,这位合唱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已于8天前驾鹤西去。
没有指挥,没有钢琴和小提琴伴奏,屏幕上播放的马先生作曲的《受膏者》也暂停了,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响起的《雪花》激起一阵阵轻轻的抽泣。
马先生的女儿马淑慧代表家属致答谢词,她的一句“爸爸是我一生的好榜样!”让记者掂出了马家父女几十年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沉甸甸的含金量。
爸爸设计音教之路
马淑慧走上音乐之路实属无奈。高中时代的她,理想是考上清华,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她是物理课代表,物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门门功课都是五分。但是,尽管物理考出了96分的高分,她还是没被录取。老师提醒小慧爸爸:“别再考物理了,这可不是分数的问题……”马革顺明白了,是自己的出身和右派“帽子”连累了女儿啊!
“小慧,你四岁就学钢琴,有艺术特长,不如明年考‘上音’竖琴专业吧。练钢琴的人多,你拼不过人家,能成为‘竖琴女神’也很好呀。”爸爸的话,小慧向来很爱听。“竖琴女神”,多有诱惑力呀!她被说服了。
爸爸在最后完成中国合唱理论的巨著——《合唱学》的同时,亲自为她补习了一年的乐理、音乐史课程。1963年,爸爸的《合唱学》问世了,小慧也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
1982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室工作的马淑慧决定前往美国留学。尽管竖琴演奏在国外很吃香,赚钱容易,但爸爸却鼓励她选择音乐教育专业。因为教育强国素来是外婆、爸妈、舅舅、大姨的志向。马淑慧的外婆曾任教于中西女塾,是宋氏三姐妹的数学老师;妈妈盛璐德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她与同事创作的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家喻户晓;舅舅盛振为,著名的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大姨盛培锡,中西女中附小校长。
“十年浩劫教育荒芜,为了国家你也要转专业,学成回来报效国家!”那年,四十岁的马淑慧带着父母的嘱咐来到美国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她已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两年后,她取得音乐教育硕士学位便回到上海,先后在十多个省市举行讲座,并发表二十多篇文章介绍《综合音乐感和发掘创造力教学法》,引起强烈反响。马淑慧的教学法被作为教学试点。她还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师”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而这一时期,爸爸则迎来了音乐教育生涯的又一个春天。他培养了张锐、王军、娅伦、钱大维等一批年轻的指挥家。
赤子情深心系家园
他最出名的是合唱指挥,而他真正的职业依然是音乐教育。
抗战胜利后,马革顺携妻女从重庆回到上海。他到上海体育学院、中华浸会神学院音乐系任教,到务本女中、裨文女中、怀恩中学兼课,业余还为几个学生上钢琴课。虽然他凭自己的才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但出国系统学习合唱指挥的夙愿使他难以安分。在征得妻子的认同后, 他向美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提出了留学申请,并很快得到院方的允准。1947年5月,盛璐德与女儿小慧在码头目送马革顺登上前往美国的“海豹号”客轮。
马革顺先在德克萨斯州的西南音乐学院上了两个学期,然后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深造。合唱课使马革顺受益很大的就是老师特别强调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并进行严格的训练。这使他不仅在以后的合唱教学、合唱指挥实践中对咬字吐字特别重视,他还根据汉字的特点,对五音四呼进行了长期研究,这些成果在他的《合唱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奠定马革顺“中国合唱界泰斗”的基石之一。
在海外,马革顺思乡心切,等基本拿到硕士毕业的学分,他不顾学期还没结束就于1949年春提前回国。
比父亲三十年前的选择更让人“诧异”的是,妈妈盛璐德病逝不久,马淑慧因“不愿被捧得太高”而再次赴美国,在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攻读音乐教育博士学位。1989年11月,马革顺专程前往美国,出席女儿的博士学位颁授及毕业典礼。继1989年登上“美国大学国际学生名人录”后,她还荣获“全美先进教育学者”、全美大学妇女教育协会国际会员奖等荣誉。在美国执教十多年后,马淑慧重返上海,在母校授教“音乐教育心理学” 课程。已七十多岁的她至今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等几所学校多位研究生的导师。
马淑慧教授还是一群琴童的老师,她的教学时间排得很满。
树德育才桃李满门
“百岁人生合唱燃灯经典论著传世,树德育才桃李满门雪花精神永存。”参加告别仪式的绝大部分来宾并不知道,这副挽联由马夫人薛彦莉亲自拟就。马先生称,他人生只有三分之一岁月是在快乐中度过。那么,这三分之一里马革顺有二十年与薛彦莉相伴,直到听着她念诵的《圣经》停止呼吸。在马夫人敬献的一只用洁白鲜花汇成的心形花圈上,记者看到了“相知地久天长”的字样——这是绝好的注解。
在马先生的诞辰前来为他送行的,有马革顺教授的弟子,还有马淑慧教授的弟子。“他是我导师的爸爸。”今年6月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完硕士研究生的王丽蓓对记者说。王丽蓓学的是音教系音乐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着重研究音乐早教对0~3岁婴幼儿的积极效应,毕业后在好小囡少儿合唱团和悠贝绘本馆工作。马淑慧教授既教学生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时常教导学生:好老师首先要有好品德,这样才能教出的学生。70多岁的马淑慧到学院上课,每次从松江开车到莘庄,然后换乘地铁,她提着四五本资料和参考书,很重……“我们都把她视为外婆、奶奶。”王丽蓓说。
马革顺的《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马淑慧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都被列为高校教材。父女俩一个打理着枝干,一个培育着幼苗,他俩的故事折射出百年中国音乐教育与合唱史的深邃背景,令人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