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社区的爱
是一张“微笑”的脸
目前,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57.7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达到31.6%。
近日,《城市规划学刊》登载了《老年视角下社区服务设施布局适宜性研究——基于步行指数的方法》《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等,研究者从老年人对于社区服务设施配置布局的需求和满足感入手,发现利用“步行指数”可以验证老年人的满意度,越是适宜走路出行的社区,越是受老年人喜爱。
研究者通过工作日和周末的出行轨迹调查,总结各类人群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和社区活动特征。总体来看,居民对所在社区的参与程度,基本随年龄增长呈现出向上微笑曲线——儿童和老人的社区活动参与度较高,是社区设施和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周末,老人和儿童的日常活动都在社区内部高度集中,如菜场、超市、养老照料类等设施需求度明显高于青中年。同时,中青年上班族工作日的出行轨迹简单规律,主要为家庭和工作两点一线,除了一些日常必要行为如上下班途中接送孩子,去菜场买菜或超市购物等,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时间非常少。在周末,他们也并没有更多地参与社区,反而更倾向于社区以外的远距离出行。
2
社区幸福
与“颜值”等关系不密切
老年人心目中的“幸福社区”,与新旧、颜值、档次之类的并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步行指数与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越是适宜走路出行的社区,越是受老年人喜爱。
“步行指数”是国内外常用于评估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的方法,融合了步行时间、距离、目的地类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对人们步行行为所产生的综合性影响。
在延吉、联洋、江桥三个社区,研究者获得了近900个有效老年人样本。
延吉社区,位于杨浦区黄兴公园附近,周边基本上是1980年代所建的半开放式老旧小区,采用“分散型布局结构”;联洋社区,地处浦东的心脏地带,南临世纪公园,西邻陆家嘴CBD,定位高端,板块内绝大多数小区是2000年后建成的,采用“集中型布局结构”;江桥社区,2011年竣工的新社区,是拥有学校、社区商业等公建配套的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采用“分散+集中型布局结构”。
在三个社区中,延吉社区的步行指数最高,为91.07分;联洋次之,社区步行指数为70.64分;江桥为67.54分。
有一对年近70的夫妻不愿随子女搬到“高洋上”小区,而是执意住在延吉社区,理由是在这里生活方便。
在联洋社区,尽管从商场到任何一座小区门口的距离都在1公里内,老年人步行指数较延吉社区仍然低了20分。对于老年人而言,这1公里的距离,来回一趟还是颇为吃力。而小区门口的一些沿街商铺,也因经营内容同质化严重、功能单一,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设施短缺同样导致老年人满意度低下。例如,江桥社区由于本身较新,设施配置尚未完善,部分设施数量不足,较难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老人离托老所、诊所、菜场等设施距离较远,居民前往距离最近的商业体万达广场,要步行20分钟左右。
从设施布局来看,分散布局为主的延吉社区,区内步行指数普遍较高,老年人的满意度也较高,说明社区服务设施整体配置和布局相对合理,能够适应老年人的需求。联洋社区由于设施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区域的老年人到达设施的时间过长,便利度降低,老年人满意度明显降低。江桥社区由于社区本身较新,设施配置尚未完善,部分设施数量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这也表明要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各类设施的配置数量充足是重要的前提。
从设施类型来看,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助餐中心等的配置明显不足。尤其是托老所和助餐中心,三个社区都明显缺乏这两项设施。少数几个托老所和助餐中心的使用率也不高,一方面是由于设施的服务水平较低,老年人不愿意使用;另一方面社区宣传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设施了解不足,使用不便。
朱阿姨在手机里装了运动软件后,开始对“步数”变得敏感了。“去孙子的学校,要走1000多步,去老年活动室大概走700步。”不过,朱阿姨觉得,每天接送孙子上学并不觉得累,可要去一趟老年活动室却嫌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建中教授认为,这种现象是可以用“时间衰变”规律来解释的。对于社区服务设施,老人的出行意愿和愿意付出的步行时间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在进行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时,社区中心应配置与老年人关系密切以及老年人使用频率高的设施,如托老所、助餐中心、菜场、诊所、药房、银行邮局、公园绿地等,且尽量保证服务范围内的老年人可以在10分钟内到达社区中心。另外由于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时间敏感度较高,应尽量保证老年人可以在5分钟内到达。
3
“步行能力”
决定需求差异
基于老年人步行能力差异,研究者又进一步选取延吉社区中5种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以及19种社区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步行能力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的差异。
延吉新村街道是上海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作为案例建于1984年,户籍人口约7.47万,其中老年人2.3万。社区的服务设施种类齐全、规模不一,其布局是长期与居民生活磨合的结果。不过,即便是比较成熟的社区,也与老人的需求有一定距离。
调查发现,公园绿地和诊所是各类老人普遍认为重要的设施,并且随着步行能力的降低,其重要性越高。而步行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则认为日常采购的设施、公交地铁站的重要性更高。
那么,“实用”的社区应该是怎样的?调查者给出以下建议:
A类:使用频率高、可达性需求高:菜场、水果店、公交地铁站、诊所、老年人活动中心、药房。按照“社区级—街坊级”两级布局体系,形成完善的分级布局系统。其中,大型菜场、综合水果店、综合诊所、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大药房可集中布置;并分散布置小型菜店、水果店、诊所等设施。
B类:使用频率高、可达性需求低:公园、超市、银行。规划建议重点保证“社区级”的设施布局,如社区公园、大型超市、银行服务网点,在部分街坊可分散布局小型公园、超市、ATM机。
C类:使用频率低、可达性需求高:便利店。强调小而分散,保证其步行可达性需求。
D类:使用频率低、可达性需求低:美容美发洗浴按摩设施。
研究者同时也指出,研究本身更侧重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老年人使用设施的影响,而对老年人的主观感受涉及较少。尽管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但难以全面反映老年人的主观感知体验。未来将增大样本数量,深入挖掘老年人年龄、性别、教育、收入、婚姻状况、步行能力等特征,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步行性综合测度方法用于评价社区服务设施布局的适宜性,使设施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合理,更具有可借鉴性和实用性。
(本文内容综合《老年视角下社区服务设施布局适宜性研究——基于步行指数的方法》《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上海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