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晔:您现在又做临床,又做行政,是否因此失去了很多东西?
邹海东:失去的可能是时间,所以要让每一分钟都产生最大的效率。本来我两个半天的专家门诊都是在工作日的,现在因为管理工作,而把其中一个半天放在周末,还剩下的一个休息天常常会去开管理学或专业研讨会议。我想趁着自己年轻,把这些事情都做好。
唐晔:在管理上有没有碰到过比较头疼,但是你把它解决了的事情?
邹海东:我2012年刚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担任常务副院长的时候,觉得服务效率不够高,在按劳取酬上还有些大锅饭思想。要改革,就是一个漫长、艰巨的理念灌输和引导的过程。同时,一定要把业务量做上去。当医院的业务量做起来了,观念就容易改过来,其他相应的服务、管理也会提升。
唐晔:目前您是否有特别想做的事情?
邹海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在上海市卫计委支持下,挂了个牌“上海市眼科医院”。上海之前没有眼科医院,这个牌子挂上之后,我觉得将来会有很多要做的新目标了,因为眼科医院的发展理念和综合性医院的眼科是不一样的。全国有些城市有眼科医院,整个医院都为一个专科服务,无论是管理、医疗、科研、教学,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够看到上海市眼科医院在全国排名进入前三,而且在亚洲要有知名度。
唐晔: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
邹海东:我在看病的时候,常会考虑坐在我对面这位病人需要些什么。从病人的角度思考,把自己的位置放准了,就能做一个好医生。
唐晔:您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吗?
邹海东:还行吧,我太太和女儿认为我做得还行,因为知道我忙,理解我。但也会有些抱怨。比如孩子学校里的活动,我都无法参加,老师说,为什么别的孩子爸爸都能来,你这个爸爸做得不太像样子。我只能苦笑。
唐晔:如果再来一次,还会选择做眼科医生吗?
邹海东:至少现在还是蛮开心的吧,我也没有其他的生活履历,如果下辈子还能像这样的话,如果不做眼科医生,像外科医生什么的也非常有意义,不管怎么说,一定还是个医生。
上海市眼科医院书记、常务副院长,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邹海东,擅长白内障,青光眼手术与治疗。
“针尖上跳舞,你施展的余地就是两三毫米,不能失手。”第一次上手术台,他的汗水把前胸后背的衣服全浸透了。现在,他觉得是一种享受,“显微镜下,方寸就是整个世界,这是微雕者的境界。”
他的案头都是书。前辈医者《医微知著》,他揣在包里。他说,这些前辈除了是大医家,更是思想家,思想体系是超前的。在飞行的时候,《实习医生格蕾》是他的旅伴。
1 帮更多人重见光明
“五官科医院有个眼科老专家说过,他的工作就是在针尖上面跳舞。”
2~3毫米,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容易忽视的距离,却是邹海东手术的“战场”。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是他的长项,而手术器械能够操作空间仅有2~3毫米。即使在10倍的显微镜下操作,过程也惊心动魄,若无长久的培训过程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就是在这针尖般细小的空间里,邹海东持着手术器械,手稳如磐石又灵巧如蒲苇,把眼里病变的晶体组织取出,然后再植入人工晶体。
如此精密的手术容不得一毫差错,自然极耗精力与体力,病变太过复杂时肉眼无法分辨,得凭借医生的经验和感觉。问及邹海东如何能有这般定力,他只谦虚笑着道一声不敢,“靠的只是医生的悟性与熟练罢了。”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去芜存菁,却仅说一句“唯手熟尔”,也正是这份专注之心与谦善之德,让邹海东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
2 化更多力气防眼病
邹海东1998年从医以来,经手的患者不计其数,为患者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然而他仍希望更进一步,将白内障盲人量控制下来。虽然上海的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CSR)超过北京、广州等城市位列全国第一,但这才勉强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早年为亚洲订立的目标,“这个目标印度在若干年前早就突破了,换句话说,我们中国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量还很不足。”
要降低白内障盲人数,不仅需要医生向社会积极宣传手术的益处,消除患者恐惧使其接受手术;还需要在疾病预防上下功夫。如今他在努力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同时,也致力上海市眼病防治公共卫生基本服务的系统建设和流程管理,为上海老年人和在校学生建立视力档案,做好眼病预防工作。“防比治重要,如果能防止十个病人成为盲人,比治好一个盲人更有意义。”晔问仁医 唐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