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生活备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书”述说着岁月真情
张文静家书
郑妙新家书
左晓华父女老照片
李福康家书
  ■通讯员 潘鲁健/记者 郭爽

  今年2月起,徐汇区档案局为筹备“聆听‘家’音——寻觅百家书信,讲述百姓故事,诠释人间真情”的档案日活动,向社区居民公开征集家书,“6·9”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共征集到626封。有长辈写给子孙的,有父母写给子女的,有孩子写给家长的,有兄弟姐妹间写的,还有夫妻之间写的。有的分享生活感受,有的表达父母期盼,有的诉说感恩之情……

  在这些“抵万金”的家书中,记录着人的真实记忆和情感,字里行间述说着普通人“鸡毛蒜皮”的喜怒哀乐,更浓缩着个人、家族甚至是国家与社会的时代变迁。

  8封家信 讲述青年报国梦

  李福康老人将珍藏了近七十年的42封家信全部捐献给了徐汇区档案馆。这些家信的作者是他的表舅伍一。伍一原名叫姜武贤,1922年出生,1935年在上海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的一家木材行当学徒。在大哥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后,于1940年在上海加入党的地下组织,改名“伍一”。在1940年8月至1943年8月那战火硝烟全面抗战的时期,伍一前后写了8封信给李福康,在信中表达立志报国的决心。

  李福康老人曾说:“当我还在小学念书时,他就开始和我经常交往、通信。每当遇到人生挫折或关键抉择时,总会拿出表舅的来信仔细品读。我保存了他给我的全部信件和照片,这是一份珍贵的遗物,我将留作永恒的纪念。为此,我把他的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从远到近,并对每封来信的背景材料,附以简单的介绍,编写成书信档案,让我的家人及后代永远记住他。”

  千里父女情

  家书一线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喻战乱连绵年代,一封辗转而至告平安的书信确实是“抵万金”。然而对于左晓华和平年代珍藏的众多家书,也是一笔无法计数的家庭财富。1969年,左晓华插队落户到贵州,后又去安徽。1996年,年仅15岁的女儿因享受知青子女政策而回到上海,从此父女俩天各一方,开始了长达6年的鱼雁传书。

  当左晓华收到女儿的来信时,他陷入了沉思。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女儿在信中对父亲表达了自己陷入了谷底的想法。这封父亲给女儿的回信,左晓华反复琢磨了很久。他从父亲、朋友、师长三个角度对女儿的学习成长循循善诱,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一个不肯吃亏的人一辈子得不到大便宜”,正是这样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左晓华使女儿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去追寻人生的目标,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顺利就业,开启人生美好的新篇章。

  书信成了他与女儿之间的重要联系方式。在他写给女儿的信中,全是剪不断的关爱和挂念。

  如今,左晓华每年都会安排一个时间,静静地阅读家信,于是记忆在褪色的文字中流动,时间仿佛在眼前倒流,亲情和温暖、感动和醒悟也会在那尺牍之间荡漾开来……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大上海到深山沟

  家音是支柱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兴三线建设,二汽建设选择了湖北十堰,组织了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到那里建厂。当时,其中一封家书的主人公郑妙新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二汽,便跟随着这支队伍来到了湖北的山沟里。

  郑妙新回忆说:“我们去时,二汽还在筹建中,大部分厂房还没盖起,住的是芦席棚和干打垒房(用土和石头垒的房),走的是山坡路,一下雨就成了泥浆路,又滑又陷脚,天一晴就是泥灰路。山沟里运输不方便,食堂的饭菜只有单调的一两种,吃的用的东西都供应不上。20刚出头的我们从大上海来到深山沟,从学校来到工厂,环境、条件差别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充满了浓浓亲情的家信成了我主要的精神支柱。”郑妙新回忆,大妹在信中说,“我会听姐的话,关心弟妹,努力改掉急躁脾气,还给弟妹织了毛衣、做了新衣”;读五年级的小妹在信中告诉她,“姐离开家后,我在家养了九条蚕宝宝,等姐回来探亲时可看到它们结茧啦”;弟弟年长一些,在信中说,“在做车床还是磨床的选择上,父亲的意见是让做车床,在日常操作时要胆大心细,在安全方面要特别注意”。他说,“家人不断省吃俭用,给我寄吃的用的。家信、亲情给了极大地支持和帮助,让我度过了建厂初期这段最困难时期,并使我能努力工作,取得成绩。以后的30年中,家信一直是推我前行的动力。如今的东风汽车公司已成为国家特大型骨干企业,这是数以万计的东风人历尽艰辛、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个人的成长,二汽的发展也都离不开浓浓亲情的支撑。”

  “上海贴心奶奶”

  谢谢您!

  2005年,张文静奶奶从新民晚报上看到江西6岁男孩患白血病独自住院治疗的消息,立马领着外孙女赶到医院陪伴、照护小男孩,陪着他走完短暂的人生之路。

  这些年来,张奶奶一直资助老区贫困学生,光汇款就一共向山区寄出了6万多元钱,邮寄衣物食品近百斤、各类书籍300余册。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接受过她资助的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信件,他们在信中都亲切地称张文静为“上海贴心奶奶”。

  张文静老人如今已经72岁了,戴着一副眼镜,清瘦矍铄、满脸慈祥,就像邻家的阿婆一样。自2012年起,她发动全家自费邀请江西一个希望小学师生来上海参加“夏日之旅”,其初衷是为了奖励品学兼优但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整个活动计划是全家一起讨论共同拟订的。景点、吃、住、交通路线都事先了解过。她和老伴负责统筹安排,与女儿负责全程陪同,儿子负责小车接送兼摄影,外孙女负责景点解说。如今张文静老人帮困助学的家风已得到传承,她表示会把这项活动一直做下去的。

  她曾说过:“我从小就失去双亲,中学、大学一直享受人民助学金,也是得到大家的帮助才完成学业的。人要有感恩之心,我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这样做也是给家人、小辈做出样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环境周刊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旅游休闲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健康讲堂
   第15版:两性私语
   第16版:名人生活
“的哥”12种违法行为将被吊证
本市禁烟场所吸烟劝阻率超六成
“的哥”的12种被吊证的违法行为
上海将推“共享早餐 ”
新民晚报社区小记者又添新兵
国内首家O2O慈善超市在石门二路街道开张
遗失声明
“家书”述说着岁月真情
家庭周刊生活备忘03“家书”述说着岁月真情 2017-06-14 2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